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緊鹽腎行 甩開高血壓

「高血壓學會」統計發現,外食族因料理中常添加了過多的調味料,容易導致過量的鹽分攝取。過量攝取鈉會導致水分容易儲留在身體不易排出,除了水腫之外也會影響血壓的控制,而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研究更指出實施健保後,藥物取得難度降低,可能是台灣洗腎率飆到世界第一的元兇,印證了國人愛吃藥的「怪異傳統」。「吃重鹹」及「愛吃藥」,讓台灣再度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和盛行率都拿下世界第一,榮登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末期腎臟病2007年年報)的雙料冠軍。
在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各縣市藥師公會的努力下,愛聽電台亂買藥、用藥常識缺乏或不足的民眾、高診次的病患...等,都已經被社區照護藥師,或剛出爐的「高診次藥事照護藥師」,鎖定為需要介入衛教或執行用藥照護的對象,民眾的用藥安全將獲得更多的保障,但不要輕忽了「鹽」對腎臟的殺傷力。
一般人每日鈉總攝取量建議不要超過2400毫克,換算成食鹽大約是一天6公克。而三高病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應該更嚴謹的限制鹽分的攝取,但在美味考量的前提下,似乎很難辦到。使用低鈉鹽雖然是個替代方案,但如果血壓藥選用的是血管緊張素轉化?抑製劑(ACEI)、血管張力素接受器阻斷劑 (ARB),或正在使用保鉀型利尿劑,或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都不恰當,因為以鉀來替代鈉的低鈉鹽,在這些族群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問題-高血鉀。
其實,選擇其他的調味料來替代食鹽,是一個可以嚐試又不失美味的方法,如香煎虱目魚就可以用新鮮的檸檬汁來取代胡椒鹽,番茄炒蛋中加了番茄醬就不要再加鹽,因為番茄醬就已經有鹹味了。換個口味,謹慎使用鹽份,腎功能一定行,還可以甩開高血壓喔!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衛署出版《妳藥的知識》

衛生署出版「妳藥的知識」一書,內容包括女性一生常見的疾病、用藥知識,提升婦女對自我、家人、孩子的照護能力。
藥政處長康照洲表示,「用藥安全」是全民之福,因此,衛生署從91年開始,就推動藥師走入社區、學校、家庭、長期照護機構,未來將持續依據不同族群的用藥安全需求,推動符合各個族群需求的用藥安全機制宣導。「妳藥的知識」全文,可上衛生署藥物資訊網http://drug.doh.gov.tw下載閱讀。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寶貝你的肝

台灣每年因肝病而過世的人數約有上萬人,因此肝病也被稱為是國人的本土病,除了與日夜操勞的繁忙生活型態有關之外,不良的飲食習慣也脫離不了關係。阿潘師提供三大飲食指標,只要照著做,保肝健康其實一點也不難!1.少吃加工食品含有防腐劑的食物,通常會添加苯甲酸,許多速食麵、豆乾當中都含有這種成分;或是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及Q度,也會在食物中加入如去水醋酸鈉的類似成分;而一些像是香腸臘肉等食品,為了能增加賣相,因此通常會添加含有硝酸鹽等成分的著色劑,而這些多餘的添加物,雖然會讓食物變得更加色香味俱全,但同時也是肝臟的負擔來源。2.拒吃腐敗食物由於台灣的氣候比較悶熱潮溼,因此會加速食物腐敗的速度,像是許多穀類食品,若是保存不當,便會產生黃麴毒素,這種無色無味的有害物質,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因此阿潘師建議食物一定要在有效保存期限中食用,未吃完的食品也應依照指定方式良好保存,以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吃進了過多的毒素。3.避免菸酒毒害人體要代謝酒精,主要就是靠肝臟來運作,而在代謝酒精的同時,必須仰賴維生素B群的流失。而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都是致癌的有毒物質,會造成肝機能的損傷,尤其是已患有脂肪肝的人士,若是平時沒有做好肝臟的保養與養護,轉變成肝硬化、肝癌的危險機率便會大為增加。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來路不明藥物 藥害無處求償

前陣子去社區宣導正確用藥時,有位阿婆問我:「藥師啊,我的老伴因為吃了藥引起副作用,尿都尿不出來,醫生說要洗腎,有沒有甚麼補助可以申請?」我問說:「阿婆,您老伴吃的藥是在哪裡來的?」阿婆說:「就是電台廣告藥還有跟平時來社區推銷藥的人買的。」我說:「那這樣就沒有辦法申請補助了,要使用合法藥物才能申請喔!」
其實在台灣,只要您是使用「合法藥品」,在排除醫療疏失的情形下,且遵照醫藥專業人員指示下服用合法藥品,卻發生嚴重副作用,造成住院、殘障或死亡的三種情形,就可以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其實藥害救濟制度就像是用藥的保險,因為吃藥治病、維護健康是人之常情,但是藥固然能治病,但有時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導致嚴重的副作用,這時就可以向藥害救濟基金會來申請藥害救濟金,來補償您的損失。
但若是您是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像是電台電視廣告藥、各遊覽車休息站、菜市場、夜市、廟口廣播賣藥說明會等等這些賣藥管道,因為這些藥品往往沒有衛生署許可證、成份不明、中西藥互摻、健康食品摻西藥等,萬一吃了出問題,不但求助無門也沒有任何補助。若是親朋好友從國外自行帶回的藥,若是吃了有問題也是沒辦法申請補助的,因為這些藥品並沒有通過衛生署的許可。
目前國內藥品品項已達先進國家的水準,實在沒必要再託親朋好友從國外去買藥回來,也沒必要去買藥送給親友。若是健康有問題應該給醫師看病,若是要購買藥品,也應該去合法藥局購買有衛生署字號的醫師藥師指示藥品或是成藥,用起來不僅安心,也有保障。而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是民眾在發生嚴重藥害時最有力的依靠,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是由衛生署所捐助成立,除接受民眾藥害救濟申請之外,也有提供民眾相關衛教資料及辦理藥害救濟徵收金之徵收及給付等相關業務,一旦不幸發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可利用此一管道詢問申請。
藥害救濟基金會:http://www.tdrf.org.tw/
(本文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藥劑科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抗老的迷思與重建(三)

«結論:這七大問題都極其複雜,而且解決方案更加困難,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接近解決的地步。
☼老年人的孱弱非但可以預防,而且只要適當運動,甚至可以逆轉。想像一個所有高齡老人都能夠照顧自己、享受人生、支持所愛者,而非相反情況的世界,這樣的幸福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死亡之前。
☼喪失肌肉力量是造成老年人行動障礙的原兇。透過六到八週的體能訓練,體力就能倍增。
☼許多行動侷限於安養院或住家的老年人,不免顯現出痴呆或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但目前學界已知,智力方面的剌激能夠避免這樣的情況。當然,並不是說閱讀或去參觀博物館就能減少中風的頻率,但這樣的活動能維持大腦神經鍵的聯結,不論年歲,都可能會促進新腦細胞的發展,讓我們保持警覺、心靈的活力和好奇心。
☼我們必須知覺身體上逐漸發生的變化,智者教導自己闡釋這些訊息的方法:每天,每個機會都還待我們擷取最精華的部分,而就像所有的藝術一樣,要這樣揮灑自如,必須提高警覺、事前規劃、並且付諸實行,而這一些都能帶來伴隨成就的快樂和滿足。
☼未來老化的新定義,如「老年時期」與「黃金時期」會畫上等號,在不久的將來,「老年時期」這個字眼就會遭到淘汰。黃金時期將不再是人生遲暮,等待餘輝盡滅時的慨嘆字眼,相反的,黃金時期將表示您可以有閒、有力、有智慧、活出所您嚮往以久的人生。黃金歲月將會是您所擁有的最美好歲月。
☼對年老的恐懼通常比年老本身更糟,在你認定自己別無選擇之前,非得先看到你無能為力的證據,而非只是認定自己無能為力。
☼未來抗老的前瞻作法建立在四項有別傳統的基本準則之上:
1.抗老醫學具機能性-意思是我們不只關心您的身體可能出了什麼問題,相反地,我們的目標是改善並活化身體所有機能-使身體更強健、更年輕。
2.抗老醫學具預防性-疾病一旦大舉發作,即使最好的藥物和治療時仍希望渺茫,因此我們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以營養和代謝療法預防老化帶來的疾病
3.抗老醫學具整體性(holistic)-傳統醫學系統通常視病人為器官的集合體,由各科專家分別醫治,結果是許多人雖經一群醫師診療,病人還是深感病痛。相反地,抗老醫學把身體視為整體,也把個人視為一個整體,每個健康層面都以全人的角度來老量及治療。
4.抗老醫學具整合性-很不幸地,醫療界已分裂為高度政治化的陣營,傳統和另類醫學之間存在極大不信任甚或敵意。有些傳統醫療的醫生堅稱所有藥草和營養療法都是騙人的,有些另類醫療的醫生則認為所有藥品都是毒;當然這些極端的說法都不屬實,而且這類刻板頑固的想法只會阻礙進步。抗老醫學的特殊之處在於,提供真正整合性的醫療。當我們保持開明但不忘科學,我們便可結合傳統醫學和另類醫學兩者最佳也最有效的療法。
«結語
☼因為歲月是機會,就像青春本身一般,只是做另一身打扮,而隨著黃昏漸逝,薄暮漸散,穹蒼滿是白日見不著的滿天星斗。
☼若你錄記老年的智慧是有益的,年輕時就會盡力發揮自己,讓你的老年不致匱乏。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抗老的迷思與重建(二)

☼在思考個人行為如何影響老化的速度和程度時,要瞭解正常的老化並不是疾病,但老化的過程卻會累積長久的影響,最後就是造成個人死亡的疾病。而我們之所以追求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其目標就是要減緩這逐漸轉變的過程-大幅延緩抵達疾病終點的門檻。
☼骨質密度隨年歲增長而降低,其實是細胞製造新骨骼能力複雜變化的結果,因此對抗骨質流失尤其重要,而在婦女身上,只要沒有併發症,也可再加上荷爾蒙治療。如果骨質疏鬆的情況嚴重,則該做其他的藥物治療。
☼好奇心和追求知識都是卓越的生命力-甚至可以說,是性靈上的追求。它是一種驅動的特質,不只是在心靈上,而且就某種程度的生理上,也會驅動你。大腦會以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的方式影響身體。同時用在事業生涯上的精力不知不覺地轉變成為學習而學習,和為創造而創造,因此讓我們不由自主或刻意追尋這樣的樂趣。
☼若有事情必須完成,不論你是九十六或五十六,都務必把它們完成,歲數只是數日子。不過你也應該明白一個觀念:隨著年歲增長,你亦會遭逢因年齡而造成的一些極限。但一旦了解了這些極限,你就能在這些極限中尋求彈性。
☼挫折感是人生的敵人,對你的健康和生命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因此你必須面對它,否則它就會傷害你,甚至造成性靈上的傷害-挫折的時間太長,對人有害,了解到該如何以各種方式面對挫折和憤怒。你必須學習如何應付這些事物,而隨著你年歲增長,它們也益發重要,因為年齡也會使事物不再如你年輕時那麼有彈性。年輕時最重要的優勢,就是不論身、心兩方面都容許較大的彈性。然隨著年歲增長,可以用我所謂的智慧來取代它。
☼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盯視問題的時間若夠長夠久,就能看出你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
☼每一位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都必須維持他獨特的個人角色-要有目標、有價值、有尊嚴,不只是自我觀感如此,實際上也必須如此。年輕人必須如此對待老年人,而老年人也必須自尊自重,才能讓年輕人如此對待。而這樣的結果必須會對他人有所貢獻,這是相互的關係。
☼英國科學家葛雷(Aubrey de Grey)針對「操控去老化之策略」,提出死亡的七大殺手,以及對抗這些殺手的構想:
1. 細胞的流失、萎縮和退化:在細胞死後無法自我取代的組織中,老化的因素特別重要,比如心臟和腦。葛雷的解決之道是引進成長因子,剌激細胞分化,並且定期注射取代這些舊細胞的幹細胞。
2. 不需要的細胞積聚:人體不需要的細胞包括脂肪細胞-容易增生,非但會取代肌肉,而且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造成糖尿病;衰老的細胞-累積在我們關節的軟骨中。葛雷認為科學家應該能及時發明免疫體或其他化合物,讓這些細胞表層的受器接受之後自我摧毀,而不影響到其他沒有這些獨特受器的細胞。
3. 染色體突變:突變最不利的結果就是造成癌症。癌細胞之所以不死,是如同端粒的反應和端粒酶在維持其長度時所扮演的角色。若我們能消除製造這類端粒酶的基因,癌細胞就會死亡。葛雷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是按時(因為某些理論基礎,建議年限是十年)以沒有那個基因的幹細胞,取代我們原有的幹細胞。
4. 粒線體的突變:粒線體是製造細胞活動所需能量的發電機,包含少量的DNA,由於這些DNA未在細胞核染色體內受保護,因此特別突易突變。葛雷的因應之道是由染色體DNA複製這些基因(共有十三對),將之放進細胞核內的DNA中,就能不受突變的影響。
5. 細胞內的「垃圾」堆積:這裡的垃圾指的是因細胞膜內大分子分解而產生的許多複雜物質。細胞膜內稱作溶酶體(lysosome)的結構是這種分解的主要微空腔結構,因此這些垃圾就會聚積其間,造成某些種類細胞的功能失調,動脈硬化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要解決這個問題,葛雷的建議是針對相關細胞內的溶酶體提供基因,產生額外的酵素,消化不必要的物質。這種基因的來源是某些土壤細菌,科學界觀察埋在土裡的動物屍體並不會分解為垃圾,因此有這樣的推論。
6. 細胞外「垃圾」累積:細胞浸潤其間的細胞外液很可能含有無法分解的蛋白質聚合體,結果就產生一種稱為澱粉樣蛋白(amyloid)的物質,這正是在阿茲海默症病人腦中發現的物質。葛雷的因應之道是接種一種尚待開發的物質,剌激細胞吞噬侵犯的物質。
7. 細胞外蛋白質的交聯:細胞外液包含了許多有彈性的蛋白質分子,這些分子長久以來均無變化,其功能是讓某些組織有彈性、透明或有高強度的張力。不過在長達一生的時期中,偶爾會有化學反應影響這些分子,改變了它們的物理或化學特性。這些變化中,分子之間有一種稱作交聯的化學聯結發展,會造成相關組織喪失彈性或增厚。比如若此組織是血管壁,則缺乏擴張性就會造成高血壓。葛雷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設法找出能夠破壞交聯而不傷害其他的化學或酵素。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抗老的迷思與重建(一)

抗老:老是這樣怎麼行!
Ø 最好不要亂動
Ø 無法有性生活
Ø 只能含飴弄孫
Ø 有退休金就足夠
Ø 專心養老就對了

«抗老新觀念
要認清自己是上了年紀的人
不要認為自己是上了年紀的人
☼核心價值:老化是藝術不是結束
☼ 老化的進展是如此徐緩地發生,我們才驚覺它已經完全掌握了我們。年齡以從容的步伐,無聲無息卻堅定地跟在我們的身後,趕上我們,與我們合而為一,而從頭到尾,我們卻一直否認它的逼近。最後它進入我們體內深處,不只占據,而且成為我們的本質。
☼韶華流逝不只能讓我們的心智更專注,也讓我們的精力更集中,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切不可能再持續,我們必須由雖已減少但依舊豐富的庫藏中盡情揮灑。自此之後,我們必須只發揮所長,然這些所長中較有意義的部分,比起以往也可能不曾稍減。人生的黃金時代應該是我們集中能力焦點的時刻,也因此,才凝聚了它們的價值力量。
☼老年是該:發揮並運用你的能力:彌補原本潛藏的缺失。面對老化不只是沉著平靜地面對,而且要掌握方法,阻止或減少老化最惡意的攻擊-並且化失為得,達到我們為自己所設的目標。
☼老年要活得精彩,秘訣就在審慎現實,分辨事實和幻想之別,引導自己實現合理可行的目標。
☼面對老年的性慾和性能力-有哪一位男士不曾想過衰老對這方面的影響?有哪一位女士不曾疑惑她的性慾或者無慾,以她的年齡而言是否「正常」?男女之間性慾和坊間性指南所謂的「表現」,其實是由複雜的生理、感官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要達到滿足,各種因素必須巧妙配合、達到協調。可以想見的是,這些作用之中,不論是神經、血管、荷爾蒙和其他生理因素的功能,都會隨年歲增長而逐漸衰退;配合完美時機以達到滿足效果的協調狀態,同樣也會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心理障礙因素的影響,至少和年輕時同樣重要,只是在年輕時動物性的衝動能克服心理障礙,而年長時這樣的衝動已衰退。
☼老人的智慧來自適度、仁慈、冷靜及自制。
☼光陰老爹未必總是嚴酷的父親。雖然他從不為任一子女逼留,但對善待他的人,卻總是溫柔以對。
☼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大幅調整遺傳的宿命。
☼即使光陰無情地侵略我們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只要在較年輕時適當地保養照料身體,就能降低、減緩,有時甚至能逆轉時間造成的影響。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四)

五、 第2型糖尿病治療,口服降血糖藥的選擇?
(三)延後葡萄糖分解藥品為甲型糖分解抑制劑acarbose,單獨使用降血糖效果有限,需搭配其餘的口服降血糖藥物,合併治療,每日1~3餐,每次1~2錠,隨餐服用,主要功能為抑制食物分解(多醣分解成單醣),延長葡萄糖在小腸吸收時間,此類藥品適用於老年人及腎病患者,服藥期間可能會產生腹脹、腹瀉、腸阻塞等症狀,需回診做進一步處置。由於是糖分解抑制劑,若發生低血糖,須給予小分子的葡萄糖錠緩解不適症狀。
(四)新型口服降血糖藥二基-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學名為 sitagliptin phosphate,作用機轉是以強化自體血糖調節能力,延長腸促胰泌素系統(incretin system)作用來達到治療效果,且大幅減少了傳統刺激胰島素分泌藥品可能產生的體重增加、突發性低血糖風險。當進食後血糖升高,腸促胰泌素(incretin) 會促使胰臟增加胰島素分泌、並同時抑制升糖激素分泌,間接作用於肝臟,停止將肝醣生成葡萄糖,增加肝醣儲存。當食物消化分解後,人體小腸會分泌一種名為二基 (DPP4) 的酵素,此酵素會破壞腸促胰泌素的作用,sitagliptin phosphate可藉由抑制DPP-4,延長體內腸促胰泌素荷爾蒙的活性濃度,間接增加胰臟分泌胰島素及肝臟調控肝醣儲存的能力,因而幫助第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濃度。腸促胰泌素間接誘使β細胞分泌胰島素之作用,是取決於葡萄糖濃度 (glucose dependent),當血中葡萄糖濃度低於70 mg/dL時,即不具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作用,因此單獨使用sitagliptin phosphate引發低血糖機率極低。根據2008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第二型糖尿病治療首選仍然是metformin合併生活、飲食、運動之控制,每三個月監測一次糖化血色素,若仍大於7%,則可考慮加上磺醯尿素、meglitinides促胰島素分泌藥品或是胰島素增敏劑、甲型糖分解抑制劑等其中一類藥品。若胰臟Beta細胞分泌功能已變差,必要時可考慮搭配基礎胰島素控制。而美國糖尿病學會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在2008年11月發表了新的第二類型糖尿病治療聲明,將DPP4等GLP-1 促進劑列為經生活調整且並用metformin後,血糖控制仍不理想之合併選擇治療藥物之一,其使用位階與thiazolidinediones類相當。


參考資料
1. Gareth Williams, John C. Pickup. Handbook of Diabetes, 3rd Edition. 2004.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30 (suppl 1) S4~S41
3. A Ceriello and S Colagiuri.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Diabet Med. 2008: 25(10): 1151-1156.
4.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a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Philadelphla, Saunders, 2003: 1427-1483.
5.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06 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
6. 許惠恆、李碧雲、汪宜靜等,糖尿病衛教系列指導單張_認識糖尿病系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2009.
8. Nathan DM, et al. The ADA and EASD released a new consensus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8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193-203.
9. David A. D'Alessio*, Amanda M. Denney, Linda M. Hermiller, Ronald L. Prigeon, Julie M. Martin, William G. Tharp, Monica Liqueros Saylan, YanLing He, Beth E. Dunning, James E. Foley, and Richard E. Pratley .Treatment with the DPP-4 inhibitor Vildagliptin improves fasting islet-cell 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 Metab. 2008;1-25.
10. Ray KK, Seshasai SR, Wijesuriya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09; 373: 1765-72.
11. Mazzone T. Hyperglyca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eta picture. Lancet 2009; 373: 1737-38.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三)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三)
五、 第2型糖尿病治療,口服降血糖藥的選擇?
(二)胰島素增敏劑主要作用是降低周邊胰島素阻抗,促進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以biguanide類的metformin為首選,此藥尚有延緩胃腸道對葡萄糖吸收、增加肝糖儲存及少許降血脂功能,較不會引起體重增加,部分病人服藥初期,可能具腸胃道刺激作用,易引起噁心、食慾差、腹瀉、腹脹、金屬味感等副作用,與食物併服且由低起始劑量投予,緩慢增加劑量,應可降低腸胃刺激,改善症狀,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於2009年共同發表的治療指引,建議metformin用於具有極高糖尿病風險之病患,包含空腹血糖異常和葡萄糖耐受不良合併其他抽菸、家族遺傳史、血壓及血脂異常等心血管風險因素,以及肥胖和年齡小於60歲患者。但對於腎功能不良者,肌酸酐 (creatinine) 大於1.4 mg/dl以上,藥師應主動建議調降劑量,肌酸酐超過2.0 mg/dl,則須強烈建議醫師停用metformin,改以thiazolidinediones類藥品替代。
已上市的thiazolidinediones類藥品有rosiglitazone與 pioglitazone,另外有合併metformin的複方。Thiazolidinediones可以和對於脂肪及肌肉代謝基因調節的PPAR-r接受器結合,除降低胰島素阻抗,促進葡萄糖利用,亦可減少肝臟對葡萄糖之輸出之功效,亦可降低三酸甘油脂(TG)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但需經數週達穩定血中濃度後,才能逐漸發揮藥效;此類藥品有水分滯留副作用,可能導致或加重心衰竭症狀,服藥期間需密切監測體重變化,若短期增加過快,出現呼吸困難、水腫症狀,建議病人盡速回診調整劑量或停藥,尤其是合併鬱血性心衰竭NYHA? Class III或IV者,禁止使用;TZD類藥物,主要透過肝代謝,開始接受治療的前八週,至少每月需監測血清AST、ALT,之後約三個月至半年,定期監測,若超過正常值2.5倍之肝功能異常患者,建議停藥。
參考資料
1. Gareth Williams, John C. Pickup. Handbook of Diabetes, 3rd Edition. 2004.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30 (suppl 1) S4~S41
3. A Ceriello and S Colagiuri.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Diabet Med. 2008: 25(10): 1151-1156.
4.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a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Philadelphla, Saunders, 2003: 1427-1483.
5.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06 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
6. 許惠恆、李碧雲、汪宜靜等,糖尿病衛教系列指導單張_認識糖尿病系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2009.
8. Nathan DM, et al. The ADA and EASD released a new consensus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8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193-203.
9. David A. D'Alessio*, Amanda M. Denney, Linda M. Hermiller, Ronald L. Prigeon, Julie M. Martin, William G. Tharp, Monica Liqueros Saylan, YanLing He, Beth E. Dunning, James E. Foley, and Richard E. Pratley .Treatment with the DPP-4 inhibitor Vildagliptin improves fasting islet-cell 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 Metab. 2008;1-25.
10. Ray KK, Seshasai SR, Wijesuriya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09; 373: 1765-72.
11. Mazzone T. Hyperglyca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eta picture. Lancet 2009; 373: 1737-38.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二)

三、 糖尿病相關數值控制標準為何?
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2006年所制定之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空腹血糖控制目標為100mg/dL以下,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45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需維持低於或等於6.5%,較美國糖尿病學會小於7%的標準更為嚴格。近年來很多文章都以糖化血色素控制情形,作為糖尿病改善參考依據,亦有相關研究文獻指出,降低糖化血色素約1%,可減少17% 心肌梗塞發生率及15% 心血管合併症罹患率,有效降低死亡風險。事實上,糖化血色素值高低,即是過去三個月平均血糖表現(前兩個月血糖各佔25%,最近的一個月佔50%比重),糖化血色素值以5%為基準,對應平均血糖為100mg/dL,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則平均血糖增加35mg/dL。血糖若控制不良,糖化血色素值亦無法降低,故糖化血色素即是過去三個月血糖控制好壞的參考值,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空腹基礎血糖及餐後兩小時血糖之監測與改善。此外糖尿病患血壓應控制小於130/80 mmHg,總膽固醇(Total-Cholesterol) 須低於200mg/dL,低密度膽固醇(LDL) 應小於100mg/dL,而三酸甘油脂(TG) 應嚴格控制在150mg/dL以下,好膽固醇(HDL)濃度,至少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

四、如何測量血糖?
除了定期回診抽血監測血漿血糖值,病患可自行使用血糖機測量。一般血糖機是採微血管全血,其血糖值會較血漿血糖低12%,市售部分血糖機已可將全血血糖自動校正為血漿血糖,使用前應詳閱血糖機說明。採血位置可選擇指尖兩側,降低疼痛感。若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8%,以調降空腹基礎血糖為優先,接受口服降血糖藥治療者,建議至少監測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使用胰島素治療者每天至少測3次血糖,一般最常監測的時間為三餐前和睡前。若血糖控制穩定,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8%,建議於一星期中的不同時段監測1~2次的餐前及餐後2小時血糖。

五、 第2型糖尿病治療,口服降血糖藥的選擇?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藥,主要分為刺激胰島素分泌、解決周邊胰島素阻抗、延後糖吸收三大類。(一)促胰島素分泌以磺醯尿素類 (sulphonylureas)為主,目前所使用的皆為第二代磺醯尿素,副作用及過敏反應已大幅降低,其中glimepiride,因半衰期長,藥效可維持較久,每日一次,建議早餐前或與食物併服,因其具有快速與胰臟β細胞快速結合或解離特性,低血糖發生率較其他磺醯尿素藥低,而年紀大患者對低血糖症狀之處理能力較差,以安全性及服藥便利性考量,建議選擇此藥治療。glibenclamide 、 gliclazide與glipizide,藥品維持作用時效 (duration) 沒有glimepiride長,但最大血中濃度 (Cmax) 上升較高,降血糖效果佳,相對低血糖發生率較高,適合年輕需積極血糖控制之患者, glibenclamide 、 gliclazide服藥時間建議每日一至二次,餐前或與食物併服,而glipizide與食物併用會降低吸收,影響藥效,需維持餐前三十分鐘服藥。 meglitinides類短效胰島素促泌藥物 (oral secretagogue),包含repaglinide及nateglinide,結構不同於傳統磺醯尿素,起始作用快藥效短,多數人在服藥一小時後即開始發揮降血糖效果,約維持3~4小時,此類藥物隨餐服用效果最好,對於無法準時規律用餐患者,提供彈性飲食之便利性,即使出現低血糖症狀,不易維持遞延。
參考資料1. Gareth Williams, John C. Pickup. Handbook of Diabetes, 3rd Edition. 2004.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30 (suppl 1) S4~S41
3. A Ceriello and S Colagiuri.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Diabet Med. 2008: 25(10): 1151-1156.
4.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a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Philadelphla, Saunders, 2003: 1427-1483.
5.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06 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
6. 許惠恆、李碧雲、汪宜靜等,糖尿病衛教系列指導單張_認識糖尿病系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2009.
8. Nathan DM, et al. The ADA and EASD released a new consensus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8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193-203.
9. David A. D'Alessio*, Amanda M. Denney, Linda M. Hermiller, Ronald L. Prigeon, Julie M. Martin, William G. Tharp, Monica Liqueros Saylan, YanLing He, Beth E. Dunning, James E. Foley, and Richard E. Pratley .Treatment with the DPP-4 inhibitor Vildagliptin improves fasting islet-cell 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 Metab. 2008;1-25.
10. Ray KK, Seshasai SR, Wijesuriya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09; 373: 1765-72.
11. Mazzone T. Hyperglyca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eta picture. Lancet 2009; 373: 1737-38.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小青龍湯在過敏性體質疾患上的應用

過敏性體質者越來越多現在醫學愈來愈發達?
但過敏和支氣管性氣喘等疾病卻不因醫學發達而減少反而持續在增多根據衛生署於八十九年的統計報告過敏氣喘、支氣管疾病、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排名國人死因的第十位這和都市化後空氣品質不佳周遭環境雜亂居住空間狹促日常工作緊張飲食過於油膩等等有很大關係。而某些具有過敏傾向(allergic tendency)的人通常藉由遺傳從親代傳給子代再由環境過敏原誘發過敏反應,其特徵是病人身上有大量的IgE抗體。

過敏原的種類
每一位有過敏現象的人,其導致過敏的原因(即過敏原)都不盡相同,大致有下列幾種:
(1) 食物:由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例如:咖啡因飲料、牛奶、海鮮、玉米等。曾經有遇過一位女病患反應,只要一吃中藥就會拉肚子,但吃飲片煎劑就不會;另外一位病患只要一吃玉米也是拉肚子,這是對玉米這個食物過敏導致,而科學中藥裏的賦型劑就是玉米澱粉,也就是拉肚子的原因。
(2) 化學品:由食物中的化學品引起的過敏反應,例如:味精、人工添加物(防腐劑、安定劑)等。少數人在中式餐廳用完餐後隨即雙唇紅腫,就是因為中式餐廳都愛用味精調味的關係,對該物過敏的人馬上產生過敏現象。
(3) 呼吸過敏:由空氣中化學品引起的過敏反應,例如:芳香劑、清潔劑、甲醛、工業及汽機車廢氣等。
(4) 天然的過敏原:由環境中的天然物質引起的過敏反應,例如:花草樹木、灰塵、氣候變化、黴菌及濕氣、寵物、等。有些人會對久未打掃的房間,或早晨起床時的冷空氣不停地打噴嚏,就是在對塵和變化的氣候過敏。
(5) 藥物:由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例如:盤尼西林等。
(6) 菸酒:由菸酒引起的過敏反應,少數人喝完酒後會全身起酒疹,即是過敏反應。
(7) 其他:例如:強光、重金屬等。

小青龍湯在過敏體質疾患上的應用
小青龍湯組成:麻黃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二錢、細辛一錢、五味子二錢、白芍三錢、半夏三錢、炙甘草二錢。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其禁忌:乾咳無痰者,或痰稠兼黃,口燥咽乾者,虛性咳喘者忌服。 為什麼要稱為小青龍湯呢?本方命名有迷信色彩,張秉成云:「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於波浪之內耳。」大青龍湯,發汗力強似龍興雲致雨,小青龍湯,驅除水邪如龍潛隱於波濤之中。古人以大小青龍命名,藉以形容兩方的功效。
那麼何種病患使用最恰當呢?有些患者的體氣很弱,用此方常有反效,所以病患屬寒證喘咳且為實證,配合痰屬清稀水沫痰,其性為寒,故肺有點惡寒的感覺才恰當,否則使用本方會口乾甚。
那麼何種時機使用最恰當呢?在治療上,急性發作期多以「袪邪」止喘為主,緩解穩定期則以「扶正」治本為主。因此,急性發作時,醫師大都會給予具有支氣管擴張作用的藥品,所以具有支氣管擴張作用的小青龍湯,適用於急性發作期的寒喘病人身上。那麼氣喘發作時是何狀況?氣喘是引起氣道內面腫脹、氣道週遭肌肉不適的炎症。導致肺內的支氣管變得狹窄,進而影響呼吸。而發作時的症狀為:吃力且嘈雜的呼吸;以口呼吸;胸悶;呼吸急促;咳嗽與喘鳴復發;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困難等。

小青龍湯的現代藥理學研究
在使用於支氣管哮喘方面,抑制體內IgE的產生,麻黃(麻黃素)有鬆弛平滑肌的作用,而有鎮吐和袪痰作用(水溶性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和糖) 的半夏,與細辛、麻黃、五味子、甘草組合,可抑制頑固性發作性咳嗽。何謂IgE抗體呢?IgE抗體又稱為反應素(reagin)或致敏化抗體(sensitizing antibody),當一個過敏原進入人體時,過敏原(allergen;可和某種特定的IgE抗體產生專一性反應的抗原)及反應素反應立刻發生,接著一連串的過敏現象也會跟著出現。氣喘為過敏型免疫反應,屬於此類型者尚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就氣喘(asthma)而言,過敏原及反應素反應發生在肺臟的小支氣管,肥大細胞釋出的過敏性慢反應素,扮演了主要角色, 它會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然後病人會感到呼吸困難,直到過敏原除去為止。

結語
我們身處一個過敏原刺激物越來多的環境,如何保護自己不受過敏原的侵擾,又如何善用藥品去改善已過敏的症狀,實為重要課題。中藥方劑小青龍湯應用已久,其最適宜寒喘實證又處於急性發作期的病患,在此提供給各位參考,期盼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一)

2008年國人十大主要死因,糖尿病排名第五位,而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第三的腦血管疾病、第十的腎炎、腎徵症候群及腎性病變,都與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有部份關聯。事實上台灣糖尿病潛在罹病數約達100萬,隨著高油高脂飲食型態及肥胖人口增加,糖尿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快速攀升,且第2型糖尿病發病年齡亦有年輕化趨勢。
一、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機轉,筆者常以口語化方式向病患解釋,整個胰臟ß細胞就很像一座生產胰島素鑰匙的工廠,我們每天攝取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周邊器官細胞利用,維持我們身體器官組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葡萄糖從血管要傳送到周邊細胞,中間還隔著一道門鎖,必須要透過胰島素這把鑰匙插到門鎖孔,把運送葡萄糖的通道打開,葡萄糖才能順利從血管轉移到周邊利用。有些人胰臟ß細胞工廠罷工了,只能生產少量胰島素鑰匙,或完全不生產周邊細胞的門鎖無法順利開啓,結果大量葡萄糖無法運送至周邊細胞,堆積在血管中,便形成高血糖;部份患者在糖尿病初期,胰島素鑰匙的生產是沒問題的,但因為高熱量醣脂飲食習慣,易分解形成過量游離脂肪酸及葡萄糖,促進過量脂肪被製造儲存,並增加體內三酸甘油脂生合成,過多的三酸甘油脂代謝物,會封閉周邊細胞膜表面胰島素接受體(鎖孔),使胰島素鑰匙無法接合,此時即使胰島素分泌正常,葡萄糖運輸通道仍受阻,這就是所謂的周邊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遺傳缺陷,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幾乎沒有,體內胰島素濃度極低,故只能靠體外注射胰島素,維持葡萄糖運輸與利用,此類病人約佔糖尿病患總數2~3%;第二型糖尿病佔多數(約95%),主要致病原因起始於飲食及生活作息異常,導致周邊胰島素阻抗,長期失衡結果,罹病初期體內會一直維時著高濃度的胰島素,胰臟ß細胞日夜持續分泌高量胰島素的結果,進一步加速胰臟ß細胞衰竭,自我製造胰島素的能力越來越差,因此重度第二型糖尿病人,與第一型糖尿病相似,幾乎只能靠體外注射胰島素,來維持體內葡萄糖運輸與利用。另外部分原因可能受內分泌荷爾蒙失調、生病、或長期服用某些(如類固醇)藥物的影響,使得體內升糖及降糖激素間的調控平衡機制受到破壞。

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經兩次抽血監測,空腹血糖值(FPG)大於126mg/dL,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可確診為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6mg/dL之間,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值介於140~200mg/dL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受不良,此時積極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維持規律作息與生活,有機會阻絕葡萄糖耐受不良症發展至糖尿病。診斷兒童和孕婦糖尿病,空腹血糖是首選的測試,糖化血色素可作為輔助參考,因嚴重貧血,失血均易影響糖化血色素的準確性,糖尿病診斷目前不建議使用糖化血色素數值。使用75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篩選糖尿病前期和無症狀第2型糖尿病患,應該以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5kg/m2)且至少有一個以上額外的風險因素之成人,測試應該從45歲開始,如結果正常(二小時血漿葡萄糖濃度≥140mg/dL),則至少在3年間,應進行重複測試。
參考資料
1. Gareth Williams, John C. Pickup. Handbook of Diabetes, 3rd Edition. 2004.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30(suppl 1)S4~S41
3. A ceriello and Colagiuri.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Diabet Med. 2008:25(10):1151-1156.
4.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a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Philadelphla, Saunders, 2003:1427-1483.
5.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06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
6. 許惠恆、李碧雲、汪宜靜等,糖尿病衛教系列指導單張_認識糖尿病系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2009.
8. Nathan DM, et al. The ADA and EASD released a new consensus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8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193-203.
9. Ray KK, Seshasai SR, Wijesuriya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n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09;373:1765-72.
10. Mazzone T. Hyperglyca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eta picture. Lancet 2009;373: 1737-38
(作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642期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有些蔬菜在某些狀況下有毒性,不宜吃

1.帶皮和發芽的馬鈴薯
馬鈴薯皮含有有毒的配糖生物鹼。如果把帶皮馬鈴薯煮熟後、再剝皮,皮裡百分之七的配糖生物鹼會滲傳到馬鈴薯裡。食用後,嚴重的會引起配糖生物鹼毒。因此帶皮馬鈴薯最好剝皮後再煮。另外,馬鈴薯發芽時,芽的四周和皮會產生一毒素叫「龍葵素」,人吃了也會中毒,破壞紅血球。所以,發了芽的馬鈴薯先將發芽部分的周圍和芽一起削去,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再放些醋來煮或炒著吃。

2.有黑斑的地瓜
表皮呈褐色或黑色斑點的番薯,受黑斑病菌汙染所致。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使番薯變硬發苦,對人體肝臟有劇毒。這種毒素雖經水煮火烤,其生物活性不會被破壞。食用後,多在二到四小時內發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嚴重的,還發高燒、頭痛、氣喘、神志不清、抽搐、嘔血、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凡有黑斑的蕃薯不可食,也不能作豬、牛等牲畜飼料。

3.未成熟的青番茄
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含有生物鹼,可被酸水解生成番茄次鹼。這種有毒物食,口腔會感到苦澀,嚴重的可導致中毒,出現頭暈、惡心、周身不適等症狀。成了的紅色番茄,其毒物質已自行消失,可放心食用。

4.新鮮木耳
木耳營養豐富,一般為乾品。但在新鮮木耳中,含有一種朴琳類光敏感物。
這種物質對光線敏感。食用後經太陽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膚炎,人體暴曬部位易出現搔癢、水腫、疼痛等,甚至壞死。嚴重者還會因咽喉水腫而引起呼吸困難。
因此,新鮮木耳不可馬上食用,一定要等其乾燥後,所含朴琳類光敏感物質即自行消失,並失去毒性。方可食用。另外,變質白木耳會產生大量酵米麵黃桿菌,食後會使胃部適,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

5.用化肥生發的豆芽
豆芽鮮嫩,營養豐富。但用化肥生發的豆芽,看來更為肥美,卻不可食用。這是由於化肥中多含氨類化合物,經細菌作用,可轉變成亞硝胺而存在於豆芽中。亞硝胺這種有毒物質,在人體內可誘發多種癌症,諸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等。因此,用化肥生發的豆芽千萬不可食用。

6.未煮熟透的四季豆
生四季豆、尤其是經霜打過後的四季豆,含有較多皂素和豆素。皂素對黏膜有強烈刺激性,並含有破壞紅血球的溶血素。這種毒素須在攝氏一百度以上才會被破壞。而豆素是一種植物性毒蛋白,有凝血作用,亦須經過長時間煮沸後,才可被破壞。如果食入未經充分炒煮的四季豆,一至五小時後,便開始出現惡心、嘔吐,重者甚至嘔血,並常伴有腹痛、腹脹、腹瀉、頭痛、頭暈等症狀,部分嚴重病人,還有胸悶、心慌、出冷汗、手腳發冷、四肢麻木、畏寒、發燒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症狀。因此,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四季豆均不可食,必須煮熟煮透,將其中的有毒成分破壤之後,方可食用無妨。

兩分鐘去掉農藥
蔬果殘留農藥,政府農政單位提供的辦法只有多泡水,一項新研究發現,竟然只要一包幾十塊錢的小蘇打粉就能去除殘留農藥和自來水中的氯氣,看看專家的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 陳耀寬博士卻發現一個極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小蘇打粉。
小蘇打粉一湯匙泡水,水變成微黃顏色,把水果蔬菜放進去浸泡2到3分鐘,再清洗乾淨,就可以吃了。

怎麼去除自來水中的氯?
小蘇打粉這麼神奇,能除農藥又能除氯,專家說其實這很簡單,小蘇打粉其實就是碳酸氫鈉粉,化學式是NaHCO3!,Na是鈉帶正電,放到自來水裡面,會跟水中帶負電的氯結合變成氯化鈉,也就是鹽巴,這解決了自來水氯毒的問題。再來就是H氫,氫帶正電加入水中會結合帶負電的水分子O2,變成OH弱鹼水,一般大部份的農藥都是酸性,因此弱鹼水中和酸性之外,還能加速去除附著在蔬果上的農藥。專家強調,小蘇打粉還有一個妙用,燙青菜前加一點,可以防止葉綠素流失,燙好的青菜比較不會變黃。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養生好觀念

◎良好睡眠三要素
1. 安靜清潔的環境。
不需豪宅美屋,只要室內清潔衛生,無噪音干擾,維持舒適室溫和清新的空氣。有向陽的窗,充足的陽光;入睡前保持月亮般的亮度,臥室朝向以東南或南為宜。同時要選軟硬適度的床墊及適當高度的枕頭,約 6 -8 公分最宜,睡在此高度的枕頭上,腦電波會開始出現平穩的休息波;而當枕高超過 9 公分時,休息波將失去平衡,會導致睡眠不適。
2. 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入眠。
中國養身學提倡「先睡心,後睡眼」,就是要求睡前必須保持心平氣和、心情愉快,然後寧靜入眠;切記不要在心情惱怒之餘、憂煩之際入睡。中醫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脈,心定則五臟安,這是十分有效的自我寬慰法。同時還可以採取以下輔助法,讓睡眠更安穩。
( 1 )臨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可安神。 ( 2 )聽一段好聽的輕音樂,如小夜曲;因為悠揚的音樂旋律能改善大腦微循環。 ( 3 )讀一段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詩歌或散文。 ( 4 )用熱水泡腳10分鐘,然後按摩腳底湧泉穴(位於腳底 1/3中點處)和照海穴(位於腳內踝尖下緣凹陷處),按摩這兩個穴位,一般在 10分鐘內會產生睡欲。
3. 睡前潔身。
養成睡前梳頭、刷牙、洗腳、洗下身,不僅是清潔衛生的好習慣,也是最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是促進良好睡眠最好的方法。中國古代養生曾提倡「髮宜常梳」,因為睡前梳頭有按摩頭皮、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的作用。梳頭可用梳子或是用兩手的手指,以分開如爪、手心向內的手勢,從前額抓到後頸部,要抓得頭皮沙沙作響,每次梳頭或抓頭10分鐘,堅持一到二年,可使白髮轉黑,脫髮可生新髮。

◎ 克服失眠的方法
1. 排除失眠焦慮。
首先排除對失眠的焦慮感,不要擔心失眠對健康的危害。若上床半個小時還不能入睡,不如起來做點讓自己輕鬆的事,比如看看影集等。
2. 快步走動 30分鐘晚飯後,休息20分鐘,走半個小時,睡覺前三個小時,養成習慣去戶外快步走動半小時至些許出汗為止,再沖個溫水浴,將會促使入睡時間提前半個小時,延長睡眠時間一小時。
3. 味覺、視覺減少刺激。
切記睡前四小時之內不飲酒、不喝咖啡和茶及不看刺激性電影電視。
4. 裸睡。
日本北海道一家醫院的丸山淳院長潛心研究睡眠生理,他發現當地有個村莊居民有裸睡的習慣,而且幾乎無人失眠。他對前來就診的失眠患者建議了「裸睡」的方法,結果非常奏效。丸山淳院長說,裸睡對一些慢性病的康復有利,如陰道炎、痔瘡、腳氣病、打鼾等,而穿著衣服睡,會影響皮膚進行氣體交換。大陸的一些專家也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裸睡是一種極佳的生理性保健方法。這種睡眠方式不僅使人感到全身輕鬆自如,避免了衣褲的束縛,影響了血液循環,而且對許多慢性病如便秘、慢性腹瀉腹痛、神經衰弱、婦科骨盆腔瘀血症等,大有益處,可達到自然緩解和消除症狀的神奇療效。試想脫掉衣服一身輕鬆,不花一分錢的保健式睡眠,何樂而不為?

◎抱著枕頭右側臥
當我知道 王 教授是抗老專家,第一次向他請益時,他劈頭就問我:「你睡覺是怎麼睡?」我竟然答不出來,接著王教授說:「從今天晚上開始你就右側臥!」他說只要我可以在睡覺的姿勢上做一個改變,就可以達到養生抗老的效果。
我接著問,即使剛上床我是往右睡,但睡著後會不自覺的翻身變換姿勢,這樣還有用嗎?王 教授說如果入睡時是採取這種姿勢,自然而然在潛意識裡就會養成這個習慣,身體會告訴你「就是要這種右側臥的睡姿」,假以時日就會養成了。當天晚上我真的就右側臥了。過了幾個月的訓練,我發現早上醒來我真的是保持在右側臥的睡姿。幾年後我驕傲的告訴王 教授這個結果,他非常的滿意。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開車前-最好先開窗

開車的民眾要注意,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汽車的儀表板、沙發、內裝和芳香劑,會揮發致癌物質「苯」。
苯類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質,也是很強的骨髓毒性物質,它會造成一般人的貧血或者是白血球稀少,長期暴露的話,得到白血病,就是血癌的風險大為增加,有些孕婦還會因此流產。
和室內每立方公尺苯的正常標準值50微克相比,室溫下的密閉汽車裡含有400到800微克的苯,如果在太陽下曝曬1小時,溫度超過攝氏60度,苯含量更高達2千到4千微克,是正常標準的40倍以上,開車族不能倖免吸入過量的苯。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傑樑:「你的愛車停在太陽底下超過1個鐘頭,甚至不需要1個鐘頭,要切記,一定要把窗戶搖開把門打開,讓這些有毒氣體揮散掉以後,你才能夠開車。」醫師指出,「苯」屬於肝腎代謝的有毒化學物質,人體很難自然排出,只能提醒民眾在開車前請先開窗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消毒劑的使用

酒精
濃度70%的酒精是強效且廣效的殺菌劑,常用來消毒小範圍的表面和一些儀器的表面。因為酒精為易燃物,若當表面消毒劑使用時,須限制在小範圍表面積的消毒,且只能使用在通風良好處以避免燃燒。而酒精在長期和重複使用後也可能對橡膠或部分塑膠造成退色、膨脹、硬化和破裂。市售藥用酒精未稀釋之濃度為95%,可以蒸餾水或煮沸過冷水依需要消毒之使用量稀釋為70-75%濃度之酒精。簡易之方法為3 份95%酒精加1 份水,稀釋後濃度為71.25%。
含氯消毒劑 (漂白水、漂白粉)
選擇成分為「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之市售漂白水稀釋後使用,一般漂白水多未標示濃度,但大部分濃度為5-6%。稀釋的家用漂白水在不同接觸時間(10 分鐘~ 60 分鐘)皆有作用,且價格便宜,一般建議醫療機構作為消毒劑。然而漂白水會刺激黏膜、皮膚和呼吸道,且會在光或熱下分解,並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起反應,因此使用漂白水必須小心。不當的使用會降低其消毒效果並造成人員傷害。配製或使用稀釋漂白水的方法:▪使用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最好也使用護目鏡保護眼鏡以避免被噴濺到。▪在通風良好處配製和使用漂白水。▪使用冷水稀釋,因為熱水會分解次氯酸鈉並降低其消毒效果。
使用漂白水注意事項▪漂白水會腐蝕金屬及破壞油漆表面。▪避免接觸眼睛。如果漂白水濺入眼睛,須以清水沖洗至少15 分鐘及看醫生。▪不要與其他家用清潔劑一併或混和使用,以防降低消毒功能及產生化學作用。▪當漂白水和其他酸性清潔劑(如一些潔廁劑)混合時,會產生有毒氣體,可能造成傷害或死亡。如有需要,應先使用清潔劑並用水充分清洗後,才用漂白水消毒。▪未稀釋的漂白水在陽光下會釋出有毒氣體,所以應放置於陰涼及兒童碰不到的地方。▪由於次氯酸鈉會隨時間漸漸分解,因此宜選購生產日期較近的漂白水,並且不要過量儲存,以免影響殺菌功能。▪若要使用稀釋的漂白水,應當天配製並標示日期名稱,而未使用的的部分在24小時之後應丟棄。▪有機物質會降低漂白水效果,在消毒之前該先將待消物品表面的有機物情除乾淨。▪稀釋的漂白水必須加蓋以避免陽光照射,最好存放在避光的容器並避免兒童碰觸。

資料來源:WHO 感染控制指引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災後預防傳染病

預防霍亂、痢疾、傷寒等腸道傳染病:
1.勿食用泡水或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
2.飲用乾淨的水,必要時飲用包裝水
3.泡水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
4.水退後,先戴手套及膠鞋,清除垃圾,用肥皂水清洗牆壁、地板及家具表面,再用漂白水消毒

預防登革熱:
1.儘速抽乾積水,並保持乾燥
2.清除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
3.室內盛水容器,每周定期清洗換水

預防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
1.戴防水手套、著防護膠鞋,避免接觸汙水
2.手、腳有傷口時,應消毒包紮,避免再受感染
3.接觸動物後立即洗手
4.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減少外出,外出時應戴口罩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風災後的防疫

水災過後,要特別注意飲用水及食物衛生,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且食物要充份煮熟,便後及食用食物前要確實洗手;疾病管制局並提供下列消毒方式供民眾參考:
一、廚房用具及餐具之消毒:餐具應以煮沸處理,不能煮沸者,用含氯200ppm(每十公升水加入市售家用漂白水約40cc)之水溶液浸泡三十分鐘。
二、室內之消毒:地面、牆壁、廁所、浴室、廚房及臥室打掃乾淨後,以含500ppm(每十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100cc)之水溶液充分洗刷。
三、庭院、水溝及其他潮溼處所,要在垃圾清除及打掃清潔後,再進行環境消毒,以含1,000ppm(每十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200cc)之水溶液加以噴灑消毒,噴灑時請注意保護眼睛及皮膚。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何謂近視

近視是一種眼病,絕對不是單純的光學問題,也就是說,絕不是隨便配付眼鏡就可以了。簡單的說,光線將影像投射在視網膜前方,而不是視網膜上,就叫做近視。
眼睛的功能,就是要看 " 清晰 " 的東西,就好像照相機,要得到好的照片,鏡頭表面(如眼睛的角膜 )必須要乾淨不能有雜質,鏡頭(如眼睛的水晶體 )必須要能靈活對焦,把影像準確的聚焦在底片上(如眼睛的視網膜)。 近視,就是你的眼睛沒辦法對焦,所以看不清楚,講了半天,可能對眼睛的結構還矇矇懂懂。我們看近物時,需要啟動副交感神經,讓雙眼向內,瞳孔縮小,睫狀肌收縮,水晶體膨脹,才能對焦,把影像拉到視網膜上,才能看清楚東西。物件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都能看得清楚,就要靠睫狀肌不停的收縮及放鬆,讓水晶體不停的膨脹及變扁。 如果一直看近的。讓睫狀肌持續的收縮。久而久之,水晶體的膨脹就恢復不了,遠處的焦點,就只能聚在視網膜前方,初期的近視就是這樣形成的。
隨著度數增加,眼睛自己會放出生長因子,促進眼睛生長,所以超過 500 度以上,眼睛外殼層一直生長,一般人的眼睛眼軸長度約 2.35公分,而高度近視眼軸為 26~28 公分,約每增加 0.1 公分,近視會增加多 300 度。 眼睛拉長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是有的,因為外殼拉長,而黏在裡面的視網膜,及視神經纖維及細胞,並不增加。就好像一塊布,用力去拉它,它拉大以後,布的纖維就看到了,有的就會斷掉。纖維與纖維之間隙就變大了,眼睛的視網膜就像這塊布,被外殼拉長,變薄,所以它容易有破洞,造成整個視網膜掉下來,這叫視網膜剝離。也因為視神經纖維之間隙,被拉大了,所以看東西時,無法看如正常人般清晰(sharp),也須要更多光線,才覺得夠亮。
為什麼高度近視的人,沒有發生視網膜剝離,也會失明或視力變差?
因為黃斑部變薄、退化、或是出血。黃斑部是視網膜的一部分,是約位於眼睛的正後方,也就是說看東西要對焦,都是在這裡。只要有一點點的問題,看東西就會糢糊,不幸的是,黃斑部的結構,又比一般的視網膜薄,而且高度近視的眼軸變長,這裡又特別會拉長,更薄了,所以退化得更快。
當然除了上述問題外,因為眼睛拉長了,所以眼睛的結構也改變了,開放性青光眼與白內障的盛行率也會增加,這也會引起失明的。
我們所擔心的是這群國小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因為這麼小就罹患近視,以後必定變成高度近視,也就是說未來15 ~ 20年後,可能會有將近 50% 的人,會有失明的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84年度台大醫院門診病人統計,因高度近視而造成的失明,佔第二位;回推10 ~ 15 年前,這些成年人小時候,其近視比例很低,但以目前學生的高近視率,則現今的小學生,長大後,必定有很多人因而受害。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問題。

(資料來源: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蔡景耀主任)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弱視

◎什麼是弱視? 弱視是大腦的視覺區 ,在發育過程中,沒有接觸到足夠的刺激,停止發育。 因為它是發育的停滯,所以沒有辦法靠手術或藥物來治療
◎弱視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有一小孩視力為0.2,患有弱視,則不論是否戴上眼鏡,視力都只有0.2,沒辦法像正常人,戴眼鏡後到達 1.0。 這種視力你如果不治療,則一輩子都是0.2,你不能開車,要上視障特殊課程,學校中學習有障礙,出社會競爭力及機會也會降低。
◎弱視在我們社會嚴重嗎? 學齡前幼童有4.37%患有弱視,到了一年級仍有2.5%,這比例算相當的高 (本市94年學齡前幼童約2.8%,國小一年級約1%)
◎造成弱視的原因? 弱視是大腦發育的停滯,為什麼會停滯,是因為大腦沒有接受足夠清晰的刺激,而造成這結果的原因如下:
1.屈光型弱視: 因為是高度的遠視、近視或散光,看東西都朦朦的,大腦沒有收到清晰的訊息,所以沒辦法發育,這類病人占多數。
2.斜視型弱視: 有 3% 的小朋友有斜視,其中會造成弱視的,以內斜視佔大多數。
3.不等視型弱視: 雙眼視差太大,造成一眼不看,只用單眼。
4.遮斷型弱視: 因為先天性疾病,例如白內障,或外傷造成視覺應接受的刺激被阻斷了.
◎弱視可不可以治療?以及如何治療? 弱視是可以治療的,而且只有在 8 歲前,才有治療的希望。 治療一定要先有正確診斷。確定視力不良是什麼因素造成的,根據原因給與治療.如果沒有要手術的原因(例如白內障,斜視…),則治療約是戴眼鏡,遮眼睛,畫弱視訓練圖。當然實際還是要看弱視的狀況,來決定治療的方針,一旦確定弱視,治療的時間會很長,父母要有耐心,小孩有的會不願意遮眼睛,父母一定要強迫他,不可以順小孩意願(這常是治療是否成功的關鍵)。
◎我怎麼知道我的小孩有無弱視或斜視? 一般來講父母親無法知道,而且弱視的小孩,通常以為世界就是如此,不易自行察覺。只有檢查才能知道,建議 3 歲時做一次視力保健檢查,入幼稚園後,每學期要到眼科專科醫師做視力保健檢查。弱視是可以治療的,可是很多父母卻忽略在學齡前帶小朋友去檢查,或是沒有耐心或太順小朋友的意願,以至喪失治療的黃金時段。『儘早診斷,儘早治療』,方能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飛蚊症

◎成因:玻璃體的組織結構的退化   
玻璃體是充塞於眼睛中間的透明物體,為了讓光線透過,它的每一層組織以一定的角度,一 層接著一層的排列,在玻璃禮的邊緣,部分是與視網膜黏在一起的。這也是最危險的部分。
◎什麼叫做"飛蚊症”?   
飛蚊症只是一個通俗名詞,真正的是玻璃體混濁(vitreous opacity),或是玻璃體退化。可以把玻璃體想像成我們吃的洋菜,不吃放久了會液化,同樣玻璃體也是,隨著年齡增長,也會液化,本來排列整齊的結構,因為液化後會變得不整齊,光線下能很平直的通過,造成折射,所以你看到了平常沒有看過的東西。當然實際上的退化,並不完全如上述般簡單,只是這樣比較好懂。
◎飛蚊症的症狀:   
千奇百怪都有,你可能會看到一點一點的浮游物,線狀,一團團的,半圓形的……等等,眼睛向那一邊,它就跟著上那一邊,有時出現,有時又不見,通常這數量不多,如果數量突然增加,就要小心,有可能是視網膜剝離的前兆。
◎造成飛蚊症的原因?
1.年齡的增加
2.高度近視:眼睛的眼軸變長,而玻璃體並未增加,造成結構的變化。
3.眼睛的撞擊: 劇烈的震動,造成層層疊疊的組織液化。
◎飛蚊症有沒有危險性?   
大部份是沒有關係的,可是不幸的是,有些疾病所表現出來是和飛蚊症一樣的症狀。而且玻璃體在退化過程中,因為它的邊緣是和視網膜黏著的;所以有時在退化過程中,會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破洞,進而造成視網膜剝離。所以如果有發生飛蚊症,就應該去檢查。尤其高度近視,更應該檢查。
◎那些疾病的症狀與飛蚊症相似?
1.視網膜靜脈阻塞
2.視網膜剝離的前兆
3.虹彩炎或葡萄膜炎
4.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出血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
◎飛蚊症是不是一定要檢查?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檢查,雖然大多數是沒有關係 ,可是不曉得你是不是那少數的人,而且是不是其他疾病所表現的症狀。
(資料核稿人員: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蔡景耀主任)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如何避免近視的併發症?

◎近視的併發症是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視力減低,及失明。造成這結果的原因有:
1.黃斑部出血
2.視網膜剝離
3.開放性青光眼

◎造成近視的併發症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是視網膜變薄,容易退化,裂開破洞,造成視網膜出血及剝離。 為什麼要治療近視,其目的就是要防止高度近視,道理就是在此。 因為近視到了600 度以上,眼軸常會有不正常的增長,外殼在增長,可是裡面的視網膜並不跟著變長,視神經也不會變多,因為它是貼在正在增長的外殼上,所以視網膜是被拉薄的。拉薄後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例如黃斑部血管容易出血,視網膜容易有破洞,及視網膜剝離。而在拉薄的過程中,視神經與神經之間的距離也被拉大,所以高度近視者,夜間需要比較強的燈光,周邊視野會看不清楚,正常視力的清晰度也比較差。

◎會有什麼症狀? 可能沒有症狀,而突然視網膜剝離,但大部分都會有如下症狀:
1.眼前一點一點的東西突然增加許多。
2.看到類似閃電的閃光,持續不消。
3.視力突然減低。 以上三項是初期症狀,有了就要趕緊找合格的眼科專科醫師檢查。

◎如果沒有症狀,我要多久做一次檢查以及如何預防? 原則上每半年檢查一次,若有症狀要馬上檢查。因為視網膜已經變薄了,所以經不起劇烈振動的拉扯。以此原則推想,舉凡被羽球打到,拳頭打到,甚至直接按摩眼球、都是危險因素。 高度近視所造成的病變,只要定期檢查,小心上述所講的症狀,以及避免意外撞擊,大都可避免到失明的地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生育三烯醇(Tocotrienol)在健康照護的應用

文╱藥師鄭彥仕
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抗氧化」這字眼,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老化或糖尿病、白內障、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等疾病與氧化壓力有關,究竟什麼是「氧化壓力」?所謂「氧化壓力」,如同鐵會生鏽,食物肉品放久會酸敗一般,當體內細胞利用已消化的食物與氧來進行「燃燒作用」時,會產生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物質,即所謂「自由基」,它是一體的兩面,既可幫助身體消滅入侵物質,如細菌、病毒等,亦可能因發生「失衡」造成各種健康上的問題;當自由基過量時,便會在身體造成破壞,包括細胞、脂肪、蛋白質、DNA等,這種破壞在醫學上稱為「氧化壓力」。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派克(Lester Packer)指出,不同的抗氧化物可以形成所謂「抗氧化網路」,可彼此互相協助,提升營養素利用率。而抗氧化網路的概念,似乎也告訴我們,單一種抗氧化物質,似乎無法有效達到清除體內自由基而達到抗氧化效果。依照派克教授所指出的抗氧化網路,其抗氧化物質包含硫辛酸,維生素E,維生素C,CoQ10,谷胱甘...等。其中有一種值得令人不得不注意的成份,連馬來西亞政府都有官方機構投注心力來作研究,此種成份稱為生育三烯醇(Tocotrienol),又簡稱為T3。
根據衛生署2007年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前四位,而生育三烯醇似乎是對於這四大死因有一定程度的助益。生育三烯醇的化學結構式類似維生素 E,在大麥糠、米糠、小麥糠及燕麥裡都有發現,其中以棕櫚樹果實或種子含量最多,不同結構的生育三烯醇讓它在抗氧化功能上擁有一些特殊的力量。文獻指出1,生育三烯醇除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外,對於抑制脂質過氧化(抗氧化功能),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凝血因子血栓素 B2(Thromboxane B2),癌症的預防等具有正向的幫助。
中風是一種會危及性命狀況的腦血管疾病,被診為頸動脈狹窄(Carotid stenosis)的人,罹患中風的機率相對增加很多。目前,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方法一般是以外科繞道手術或藉由心導管置入頸動脈支架,然而畢竟是侵入性治療,具有一定程度之風險。在一個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有嚴重頸動脈狹窄的患者被施以生育三烯醇或是安慰劑。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以超音波來追蹤檢查,患者在六個月、十二個月及之後的每年都必須做超音波掃描。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生育三烯醇的患者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病情有改善,或者穩定了下來;而控制組裡不但沒人有改善的狀況,甚至半數以上的病人病情都惡化了。這個研究特別之處在於,這是首個在人體上使動脈阻塞現象減緩,而動脈健康及血流情形也獲得改善的研究。帶領這項實驗的心臟科醫師Marvin Bierenbaum,來自紐澤西州蒙克利爾的坎尼斯喬丹心臟基金會(Kenneth L. Jordan Heart Foundation in Montclair)。他說:「我們認為生育醇可以保護低密度脂蛋白免於氧化,而生育三烯醇則可以清除血管內壁。被診斷患有頸動脈狹窄的美國人成千上萬,而直到目前為止,他們能夠擁有的選擇實在令人沮喪。基本上說來,我們的法都只是監視病情,直到動脈阻塞的情況壞到不能再熬了,不得已才進行複雜、高科技又高風險的手術。對這些患者來說,生育三烯醇提供了手術之外的另一項選擇。」

根據Guthrie等人指出,生育三烯醇對於雌激素受體陽性與陰性的細胞均有抑制效果。目前治療乳癌的方式包含手術治療與輔助性治療,其中輔助性治療則有: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乳房保留治療、荷爾蒙治療,而荷爾蒙治療是具有全身療效而且是副作用最少的療法,對於轉移性乳癌或手術後輔助治療上都有優異的療效。整體來說,轉移性乳癌對荷爾蒙治療反應相當不錯,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若乳癌細胞內含有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接受體,治療有效率高達八成。至於在手術後輔助治療上,綜合的大型研究分析顯示,無論停經前或停經後婦女,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患者手術後接受治療五年,可有效降低四十七%乳癌復發機率及二十六%死亡率,更可有效降低四十九%對側乳癌發生機率(摘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網站)。
抗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藥物tamoxifen在乳癌治療上一向佔有重要的地位。抗雌激素的藥物 tamoxifen 已經被成功地用來預防及治療雌激素陽性型乳癌,但是,這種藥物對雌激素陰性型乳癌卻沒有效果。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研究人員7出版了一個研究報告,比較 tamoxifen 和生育三烯醇對雌激素陽性型乳癌細包及雌激素陰性型乳癌細胞的治療結果。在體外試驗中,生育三烯醇抑制了兩種乳癌細胞的生長。由於生育三烯醇的表現優異,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把生育三烯醇加到乳癌療法的可行性,和 tamoxifen 一類的藥物配合使用。
此外,生育三烯醇對於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也具相當不錯的表現,依據Srivastava與Gupta兩人所發表的研究指出8,以萃取自棕櫚油的生育三烯醇處理三種人類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DU145,PC-3),發現均能有效抑制癌細胞增生,並誘發細胞凋亡,而對於人類正常前列腺上皮細胞則無影響,顯示生育三烯醇對於治療前列腺癌或輔助化學治療前列腺癌具有相當正向之助益。
生育三烯醇因為其結構之故,能以特殊的方式進入細胞膜,並以相當輕易的方式與抗氧化網路(Antioxidant network)的其他元素互動。抗氧化大師Lester Packer指出,生育三烯醇是可移動的,並可以透過生物膜均勻的分散出去,在這方面,生育醇就有成團成塊的傾向。換句話說,生育三烯醇可以進入生育醇到不了的密實點。
此外,生育三烯醇還具有高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約是一般生育醇的四十到六十倍之間9。由於生育三烯醇優異的抗氧化能力,因此也有學者研究生育三烯醇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好處,根據日本京都大學藥學系Osakada等人的研究10,生育三烯醇對於以過氧化氫所誘發之大鼠腦神經細胞毒性與因氧化壓力所導致的細胞凋亡具有保護作用。而生育三烯醇還有另一特色,那就是我們的皮膚熱愛它,研究指出11,口服攝取的生育三烯醇會被皮膚細胞吸收,皮膚分佈達將近十七%,對於延緩皮膚老化,抗外來自由基攻擊提供了另一保護機制的選擇。
生育三烯醇(Tocotrienol)是由天然植物如麥糠、米糠、小麥糠及燕麥裡所提煉之天然物質,不論在心血管保護作用,膽固醇之控制,抗氧化,延緩老化的功效均有正向之助益,對於崇尚自然而尚未達疾病狀態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使用保健食品的另一項好選擇。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反式脂肪所佔據的細胞膜

▇ 反式脂肪 / 氫化植物油是健康殺手
所謂「氫化」, 就是把植物油變成反式脂肪的過程 , 大家常吃的「人造奶油」, 就是氫化過的油。
人造奶油的製作方法 , 是在每個植物油分子理加 2 個氫原子 , 使原本順式脂肪酸變成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由於分子的極性較大 , 油分子之間的互相吸引力較強 , 所以在常溫下是固態 , 相當穩定。而原本的大豆油、玉米油這些植物油 , 在常溫下比較不穩定 , 呈液態。這就像變魔術一樣 , 液態的植物油 , 加了2 個氫之後 , 就變成固態的氫化植物油 , 然後再加點調味料 , 人工香料與色素 , 味道與模樣就跟奶油一樣了。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造奶油就是乳瑪琳。從 30 年前開始 , 台灣人就很盛行吃乳瑪琳 , 至今仍歷久不衰 , 例如 : 三明治 .... 等。另外一種氫化植物油 , 大家比較沒聽說 , 但卻更常吃 , 那就是植物性酥油 ( 俗稱白油 )。酥油是麵包師傅做麵包或餅乾時 , 幾乎都會加的油 , 以前多半是用豬油 , 現在幾乎全都用氫化植物油作成的酥油。常見如麵包、蛋糕、甜甜圈、冰淇淋等 ....及各地名產太陽餅、鳳梨酥、蛋黃酥、方塊酥、麻糬、月餅、喜餅 ...... 等等加工食品。 除此之外 , 由於氫化油不易敗壞 , 可重覆高溫油炸 , 成本低 , 使食物酥脆、賣相好 , 這種油料理時特別香 , 有很多業者都使用氫化油來油炸食物 , 例如 : 炸雞、薯條、洋芋片、餅乾、巧克力、蘇打餅、爆米花、油條、臭豆腐、鹽酥雞和素料 , 還有便利商店、大賣場架上的零食 .... 等等。要小心了 ! 您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 , 吃下了對健康有害的氫化油。

▇ 反式脂肪問題嚴重被忽略
由於反式脂肪酸對身體的影響並非立即產生,因此人造奶油的問題一直被忽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FDA ) 直到 2006 年才強制要求食品包裝上必須標示反式脂肪的量,並規定反式脂肪酸限量 2 %。然而即使是少量,對人體也可能有害。( 紐約禁用反式脂肪 2007 年七月起分階段實施 )
TIME < 時代 > 雜誌就曾公佈過 , 這種油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 也就是說在自然的情況下 , 人體是無法處理消化這種油脂的 一吃下去馬上對肝臟產生傷害 , 而且還會破壞人體細胞膜 , 造成細胞的缺陷影響未來的複製與再生。
當細胞膜受損或破洞時 , 細胞膜的功能就會異常無法進行「選擇性的滲透壓」, 使好的營養和氧氣滲入 , 細胞內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許多慢性病都與細胞膜不穩定有關 , 例如 : 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腸胃過敏、內分泌失調、視網膜病變、癌症 .... 等等。巴維德博士的油脂理論最堅持的就在此 , 她強調細胞膜不可受氫化植物油包圍缺氧而窒息 ( 癌症造成的原因之)。
脂肪酸是人體用來建造細胞膜與荷爾蒙的材料,反式脂肪酸卻是經人為氫化處理後才產生,不存在於自然界,因此人體無法處理這種油脂,只能任由其堆積於體內,進而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最近研究發現 , 氫化植物油比動物性脂肪更糟 , 會使血中壞的膽固醇增加 , 好的膽固醇減少 , 造成血管阻塞。
孕期營養影響寶寶未來的健康和家庭日後生活品質
加拿大政府健康部門於 1992 年曾做過一個實驗 , 將母奶收集起來化驗 , 發現其中有高達 7 . 2 % 的成分是反式脂肪酸 , 這表示母親本身吃了很多人造奶油、糕餅或其他氫化油。試想 , 母奶中有 7 % 是根本不能吃的氫化油 , 多麼恐怖 ! 也難怪現在有那麼多小朋友從小就有一大堆毛病。
有些幼稚園會遇怪現象--家長會問沒有在麥當勞辦生日餐會
另外 , 美國解剖各個年齡層的意外身亡者發現 , 由於從小就吃不該吃的東西 , 2 歲兒童已經開始有脂肪紋 ( Fatty Streaks ) 的現象。要知道 , 血管壁本來本來應該是光滑的 , 可是現代很多小孩的血管壁卻已經有脂肪紋 , 使血小板與壞膽固醇開始堆積 , 形成硬化斑塊 , 難怪中風年齡層會越來越低。過去 , 美國的研究向來認為油脂攝取越多 , 癌症罹患率越高 , 近幾年用更精確的統計分析 , 確進一步發現 , 原來是氫化植物油吃越多 , 癌症罹患率越高。

90% 血液在毛細血管 也要重視血液和血管的健康管理
而在台灣 , 從相關政府機構、食品加工廠、麵包糕餅店、速食店、西餐廳、一般餐廳、飯店、傳統早餐店、路邊的小販 ...... 到消費者 , 更不知道反式脂肪 ( 氫化植物油 ) 對健康有多大的影響 , 種種現象實在令人相當憂心。
▇ 反式脂肪與過敏
反式脂肪酸會造成的眾多問題 , 其中之一就是皮膚過敏。西醫對皮膚過敏沒什麼好辦法 , 只能擦類固醇或吃類固醇 , 但症狀壓下去了 , 過一陣子又發作 , 而且比上一次更嚴重。擦過類固醇的皮膚和原來的皮膚不一樣 , 照到陽光或接觸到冷熱水的反應 , 與健康皮膚大不相同 , 因此 ,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醫師相當反對使用類固醇。
自然醫學陳俊旭博士說 : 「臨床上 , 我看過太多皮膚過敏的案例。在美國時 , 我看過好幾個 [ 體無完膚 ] 的小朋友 , 全身包的密不通風 , 被小兒科醫師轉診過來 , 因為西醫已經拿他們沒辦法了。在我的觀念裡 , 皮膚過敏其實是皮膚裡面有毒素 ( 或心理壓抑 ) , 而反式脂肪就是毒素的一種。」
「皮膚裡的毒首先會讓人發癢 , 如果體內毒素累積太多 , 皮膚甚至會流汁、起疹塊或結疤。自然醫學治療皮膚過敏的原則是 , 體內與體外都要排毒 , 身心內外清爽 , 過敏就好了。」
從細胞的微觀層次來看 , 吃了壞油的人 , 它的細胞膜就是用比較多的壞油所構成 , 所以細胞膜比較不穩定 , 就容易啟動過敏反應 , 產生紅腫、流汁等現象。總之 , 不論是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慢性中耳炎、氣喘 .... 等哪一種過敏 , 它們在細胞分子層面的機制都是很類似的 , 而避開毒素或避開過敏原都是最基本的方法。

▇ 現在開始擁不嫌遲 脫胎換骨要 7 年
看到這裡 , 也許讀者會心生恐慌 , 心想已經吃這麼多年了 , 還有救嗎 ? 當然有 , 只要現在開始吃好油 , 然後逐漸把細胞膜壞油淘汰代謝掉就可以了。因為我們身體的細胞組織器官 , 一直持續著一進一出不斷新陳代謝的活動 , 今天身上這一層表皮 , 一個月後就換另一層皮了。表皮細胞代謝的週期是一個月 , 有的組織代謝比較慢 , 人體全身的細胞更新需 7 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 , 如果原本身體不好、體質不佳、甚至罹患了癌症 , 只要有心改善 , 並能持之以恆的話 , 最晚 7 年的時間就可以脫胎換骨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糖尿病

糖尿病是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疾病,在糖尿病醫療及照顧過程中,重要的是糖尿病人「須適應與疾病共存,學習及控制血糖相關的自我照護行為」,並早期發現異常,早期療護,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自我照謢的項目除了前面介紹的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藥物治療外,還包括我檢測血糖、尿糖、血壓、足部照謢等。
(一)為什麼要自我檢測血糖?多數的糖尿病人接受治療後,通常只靠門診時,驗血糖才知道血糖值的變化,這樣是不夠的,無法瞭解病情及血糖控制好壞。糖尿病人須常自我檢測來瞭解血糖的變化,做為調整飲食、運動及藥物使用的根據,並可提供給醫師做為治療的參考;更重要的是防範嚴重低血糖發生的危險。
+多久檢測一次血糖?初發病者最好每天三餐前及睡前都能執行檢測;平常運動量大者、生病、時常發生低血糖、或低血糖無自覺者等,最好能增加檢測次數;次數愈多愈有助於病情的掌控。各醫療院所治療方式不同,檢測次數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
+如何才不會影響檢測結果?目前市面上所使的血糖機是採取微血管全血血糖,也有機器調整成顯示血漿血糖;而醫院替病人抽血所做的血糖是血漿血糖,全血血糖比血漿血糖低11-15%。使用者應將血糖機帶至醫院,抽血後當時即採手指血以自己的血糖機做檢測,做兩個值的比較,若是差距±20%以內 ,那是可以信賴的血糖機,若是差距太大應先檢討問題,或請廠商做校正。品管良好的血糖機穏定性佳,只要定期做校正,是自我管理良好工具之一。

要注意以下幾件事以免影響血糖檢測的結果
◆試紙是否過期或潮濕。◆正確的操作程序。
◆足夠的血量。
◆採血前,必須等消毒的採血部位乾,才可採血。
◆定期校正血糖機。

(二)為什麼檢測尿糖?什麼時間要檢測尿糖?正常狀況下,尿中没有葡萄糖,若血糖濃度太高(高於180mg/dl),葡萄糖就會從尿中排出,稱為血糖。因此,檢測尿糖,可以略知血糖的高低,並了解糖尿病控制的情形,但尿糖無法完全取代血糖。什麼時間要檢測尿糖?
◆一般於三餐飯前及睡前檢查。
◆尿糖反應「全部呈陰性」,則於飯後1.5小時,排空膀胱並喝一大杯的水,經半小時後再檢測小便。(三)為什麼要檢測尿酮?什麼時間要檢測尿酮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糖尿病控制佳。因為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只好分解脂肪做燃料;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什麼時間要檢測尿酮?
◆有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卨240mg/dl時。
◆懷孕時。
(四)生病時血糖為什麼會升高?生病(如感冒、肚子不舒服或其他疾病)時,身體需要額外的能量來應付疾病,於是動用身體儲存的糖份;若殳有額外的胰島素來處理這些額外的糖份,血糖就會升高。
(五)如何預防病情的加重?
●嘔吐、腹瀉或無法進食時,必須與醫師聯絡,調整降血糖藥物,不可自行停藥。
●最好四到六小時檢測一次血糖,若血糖高於240mg/dl,則要檢測尿酮。此時可能需要補充額的胰島素。
●多喝開水。●若吃不下食物,可用流質飲食替代。(六)那些情況需要儘快求醫?
●嘔吐、腹瀉。
●體重急速減輕。
●呼吸困難。●頭暈、全身無力。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人生23個防衰老關鍵點

人生四大關卡生、老、病、死,生理老化無法避免,英國《每日郵報》健康專欄作者安吉拉.艾波斯坦斯坦博士,曾根據各項最新研究撰寫了防衰老關鍵點文章,認為只要適時改變生活習慣且保養與預防得宜,就能讓人減緩衰老和疾病,延後死亡的時程。
 此項「訊息」國內專家也特別予以解讀,並提出適合國人抗老、保健的23個關鍵點。國內抗衰老醫師、也是美國抗衰老醫學會會員何一成,依據安吉拉.艾波斯坦斯坦的觀點及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以下的關鍵點可提供國人保養參考。
 

青春期 體格成長 
1. 8歲開始影響女性生育能力。8至13歲此階段早發育女性開始產生荷爾蒙變化,其他身體性徵也逐漸產生變化。
 2. 9歲開始早發育的男性產生荷爾蒙變化,9至14歲其他身體性徵也逐漸產生變化。
 3. 10歲男、女性的青春期開始萌芽。應注意營養均衡與體格發育,多做運動。
 4. 18歲智齒發育。人類臼齒3顆,與草食性動物一顆一顆長的方式很像,6歲長成第1大臼齒後,每隔6年長1顆,18歲智齒發育,方便繼續嚼食富纖維質的新鮮蔬果。
 
青壯期 發育成熟 
5. 20至25歲骨骼發育達到頂峰。要攝入足夠的維生素D、K,及膠原蛋白,可多喝豆漿、多吃深色蔬菜。一般來說,30歲前存好骨本,對骨質密度增加較有益處,運動也有幫助。
 6. 23至30歲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此時卵子品質佳,身體完全發育成熟,此時生育母親嬰兒都健康,且有能力照顧小孩。超過此段年齡層,30歲歲卵子質、量均逐年變差,生殖能力下降。應注意勿攝取過量的熱量,運動、睡眠、飲食兼顧,適度維持性行為功能。
 7. 28至35歲男性最佳育兒黃金期。30歲精力旺盛、體力也好,身體不易出狀況,可避免蠟燭兩頭燒,也能享有親子樂。35歲男性生育能力下降,性勃起功能開始轉弱,讓女性受孕精卵的流產率增高。注意褲子不能穿得太緊,讓睾丸保持較低溫度以提高精子存活率。每天維持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以減緩生殖功能的老化。
 8. 30歲新陳代謝能力下降,比較容易發胖,應注意不能吃太飽,以8分為宜。要多運動,消耗熱量。
 9. 37歲關節開始磨損,尤其膝、髖關節。開始注意運動的形式,減少高衝擊性運動、劇烈球類,改以中等強度的走路、體操、太極拳等。下樓梯時放慢速度,不要過度彎腰取物。營養方面,可適度吃些含膠質、潤滑關節的東西,例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川七葉、豬腳、鳳爪等。
中年期 髮白骨鬆 
10. 40歲白髮開始出現。因為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不活躍,宜避免長時間因眼鏡或是帽子壓迫頭皮,造成毛囊萎縮。頭髮平均壽命為5至7年,各種營養的均衡可以延緩白髮的出現,特別是維生素B群可延緩白髮生成。此外,需注意頭皮的清潔。
 11. 41歲大腦進入中年期,腦重量逐漸減輕,到60歲大腦進入老年期,腦細胞每天流失5千到1萬個,腦部供氧減少,老年腦神經細胞數,比青年時期減少20%至30%,老人腦供血量也比年輕人減少約17%,領悟力、記憶力受到影響。要減緩腦部老化、保持頭腦靈敏,宜多從事社交活動,或是動腦工作,如:社區活動、讀書、下棋、打麻將、園藝、歌唱或彈奏樂器。
 12. 42歲男女性骨質疏鬆出現,應加強維生素均衡,可做些快走運動以減緩骨質密度的退化。
 13. 48歲開始出現老花眼的症狀。眼睛聚焦能力下降,為保護眼睛、緩和衰老,多到戶外走走、看看遠景,吃些含維生素A、C、E食物或深綠色蔬菜,也可補充葉黃素等。癮君子宜戒菸,以避免白內障提前發生。
 14. 通常49歲男女開始掉髮,頭髮直徑比20歲略短10幾微米,數量也逐漸減少。應提早注意頭皮健康、多吃黃豆、甘藍菜、青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15. 50歲是女性更年期平均年齡。骨質密度迅速惡化,運動、飲食更需注意,多攝入鈣質,可吃黃豆製品(如:豆腐)、蔬菜。別喝太多咖啡或,1天內咖啡不超過300cc、茶不超過500cc,兩者相加總量不超過500cc。
 16. 51歲男性荷爾蒙明顯下降。55歲以後睪丸逐漸萎縮,雄性激素逐漸減少,補充適量鋅、硒、維生素E食物,睡眠務必充足,保持心情舒暢、減少外界過度刺激。
 由於腹部脂肪的囤積,容易導致男性荷爾蒙功能更惡化,脂肪易轉變成女性荷爾蒙,聲音開始逐漸變細。
 17. 53歲聽力開始惡化。有些藥物會產生傷害,勿隨便服藥,需遵從醫囑,同時,勿因聽力差而開大音響。
 18. 55歲開始皮膚乾燥,容易有皮膚病症。要避免曝晒太陽,可以吃適量的全麥、燕麥,攝取橄欖油、花生、杏仁、腰果、深色蔬菜、胡蘿蔔素食物,以維持皮膚健康。

老年期 器官減退 
19. 60歲白內障問題出現、肺活量為30歲的一半、肝臟重量約為青壯期的6成。60歲以後進入老年期,身體開始老化,各器官重量減輕、功能減退。視力問題應避免晒太陽,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避免在太陽下,以減少紫外線傷害。少吃甜食,維持正常血糖。
 20. 63歲多數人血糖明顯偏高。每天30分鐘運動可促進身體運用糖份的能力,可多吃高纖維全麥或糙米。血糖升高將更加損害自40歲起即逐漸萎縮的腎臟功能。
 21. 65歲半數台灣民眾有高血壓困擾。心血管功能此時明顯減退,需注意血壓是否升高,定期檢查血壓。勿吃過多鹽,少吃內臟,多蔬果,每天充分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避免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病。
 22. 73至75歲是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降低飯量可以更長壽,保持心情平靜。大腦老化後,因功能不健全而發生「老糊塗」現象。
 23. 79至81歲是台灣女性的平均壽命。節制飲食,做好前面各年齡注意事項,此時自然能享受成果。女性膀胱22到80歲間尿容量大體一致,但因為膀胱負責控制液體流出的括約肌力量減弱、敏感度降低,才易產生尿急現象。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何謂藥物過敏?


1.所謂過敏,係指因個人體質因素,對特定藥物產生免疫系統之不良反應。如不了解容易誤以為中毒,係醫師處方不當所致。我們這樣比方:大部分人用了都有不良反應,中毒:大部分人安好,只有你有事:過敏。
2. 基本上,過敏症狀大都很輕微,只要停止該項藥物即可恢復,但是因為極少數可能有生命危險,故不可等閒視之。常見表現為皮疹(如蕁麻疹、固定藥物疹)、水腫(眼皮、嘴唇),少見但較嚴重則有氣喘、呼吸困難、休克等;少數也會在數週、數月後才出現各種各樣症狀。過敏反應一般不會在第一次使用該項藥物就出現,常常是以前沒事,某次突然就開始出現過敏現象,從此以後即不適合再使用該項藥物。
3.所有藥物都可能有人對它過敏,必須依個人不同,告知醫師,或配合醫師設法確認所過敏之藥物為何。常聽到患者說「某醫師開的藥我吃了會過敏,我就不再找他看病」,看不看病是一回事,過敏是因個人體質引起,其他醫師也可能處方同一藥物。正確做法應該是詢問原處方醫師,可能過敏之藥物,避免日後使用再次發生過敏。
4.如果同時服用數種藥物,有時很難確認係何種藥物過敏,須經過挑撥試驗才能確定。一個人可以對一種或數種藥物過敏,必須個別加以確認。
5.並非所有皮疹、過敏現象都是藥物引起的;常見的蕁麻疹,大部分是不明原因或者感冒本身所致,藥物引起反而較少,所以挑撥試驗有時是必要的。
臨床常見之藥物過敏:(同一藥物,不同廠牌名稱不一,需加以注意)
1.阿斯比靈(NSAID):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對任何一種NSAID過敏,就會對所有NSAID過敏,這時如果需要止痛退燒,只可以用普拿疼、水楊酸。很多人「比林、pyrin過敏」,這是老藥,目前極少使用,但是這些人極可能也對NSAID過敏。
2.普拿疼:這類病人少得多,普拿疼是目前最安全的止痛退燒藥。對普拿疼過敏的人,未必對NSAID也過敏,通常可以使用,但最好能先在醫師觀察下嘗試服用。
3.抗生素:對某種抗生素過敏,同一類藥物皆可能過敏。
A.盤尼西林(Penicillin):包括Penicillin、Amoxicillin、Ampicillin、Augmentin,大約每十萬人會有一人對盤尼西林過敏。
B.頭孢子素(Cephalosporins):依結構與藥性分為三代,種類繁多,與盤尼西林一樣,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抗生素種類。過敏的人數不及盤尼西林,對盤尼西林過敏者有十分之一會對頭孢子素過敏。
C.磺胺類(Sulfadrugs、Sulfonamides):目前以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Baktar、Bactrim)最常使用。
D.四環素(Tetracycline):Minocycline(Minocin),Doxycycline較常使用。 E.其他如抗癲癇藥物、抗甲狀腺藥物等。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游泳可以治療氣喘嗎?

1. 大部分運動都可以增加肺活量,對人體有益;但是部分氣喘兒激烈運動後會引起「運動誘發型氣喘」,目前認為是因為支氣管水分蒸發,過於乾燥引起氣管過敏性收縮所致。唯有游泳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氣喘兒游泳可以得到運動的好處。
2. 小朋友大多在進小學時開始學習游泳,大部分氣喘患者剛好在這個年紀也開始改善,於是歸功於游泳。其實氣喘在這個年齡改善,最重要的原因有二:(1)到了小學的年紀,大部分小朋友已經感染過我們環境中常見的感冒病毒,體內有大部分感冒病毒的抗體,所以感冒大量減少(一般物誤以為長大了,抵抗力自然增加所致),而感冒是氣喘非常重要的誘發與促進因子。(2)人類肺部到八足歲發育成熟。
3. 台灣水源污染嚴重,自來水中消毒的氯氣濃度較高。對過敏兒來說,這會刺激鼻腔和眼睛黏膜,所以很多人游泳完,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或紅腫反而更嚴重,導致鼻竇炎不易治癒,鼻涕倒流咳嗽,又可能引發氣喘。所以並非游泳運動不好,而是對十之七八的過敏兒而言,水質不適合。如果您也是屬於這一類的患者,建議作別的運動,少游泳。(同理,因為空氣污染,街上早安晨跑已經不再有人提倡)
4. 對過敏兒來說,選擇公園、學校等空氣污染少的地方慢跑或爬山,是最適合的運動。只要運動的人都知道,自然鼻子通暢,阻塞的鼻涕也容易自行排出。
5. 如果想從事打球等激烈的運動,只要注意下列事項,通常即可避免或控制運動誘發型氣喘的發作:(1)做好運動前「暖身」,運動後「冷身」的舒緩運動。(2)有部份人運動完喝溫熱開水也可以減少發作。(3)有必要時,可以運動前使用預防性支氣管擴張劑(奧運准許使用)。(4)萬一發作,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通常很快可以控制發作。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攝護腺疾病 困擾老男人

攝護腺肥大與年齡有密切關係,據統計,80歲以上的老人9成都有攝護腺肥大的困擾。而令人聞之色變的攝護腺癌,罹患年齡則有年輕化的趨勢。

<攝護腺肥大>
許多人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的解尿功能退化,進而出現解尿困難的現象,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事實上,中老年人的排尿問題和攝護腺(前列腺)肥大狀況息息相關。由於攝護腺從外觀上是看不到的,多數人都不知道攝護腺的正確位置,甚至連攝護腺一詞都沒聽過。
醫療人員在檢查攝護腺是否肥大時,會先用手觸診,必要時,會用到直腸超音波進行確診.有趣的是,人類一邁入50歲,所有的器官都在退化萎縮,只有男性的攝護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長。
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主任崔克宏表示,攝護腺於男性20歲發育成形,35歲以後開始有微小增大的趨勢。據統計,80歲以上的老人9成都有攝護腺肥大的困擾。除了年齡的因素外,醫界還同意一項假說,就是夜生活太過頻繁,性行為次數過於頻繁,和攝護腺肥大有關連,另一個說法就是,年齡與男性荷爾蒙,也是攝護腺肥大原因之一。
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樹人表示,攝護腺位於骨盆腔底部,膀胱下緣的出口處,直腸前方,恥骨後方.在正常的情況下,就如同核桃般大小,但有的會腫大到像蘋果大。
攝護腺是人體的一個腺體,攝護腺分泌攝護腺液,含有酵素,男性精液中有2成的組成成分就是攝護腺液。攝護腺液中的酵素可幫助精卵結合時軟化卵子表層的硬殼,讓精蟲進入到卵子內,達到受精的目的,且有助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
由於攝護腺液只能藉由射精的動作排出體外,加上人體尚無機制可定期將無用的攝護腺液排出,男性若長時間沒有進行射精行為,攝護腺液囤積在攝護腺內,會造成攝護腺腫脹,引發細菌發炎,長期下來,形成攝護腺慢性發炎,有可能會影響受孕能力。
臨床上,成年男性有一半以上都有攝護腺肥大現象,在張樹人的門診中,有1/3的成年男性求診都是因為攝護腺的良性肥大而求診,這些攝護腺肥大病人中,只有5成需要治療,通常男性出現小便困難、1小時就需要解尿1~2次的頻尿現象、重複性的泌尿道感染、因為攝護腺肥大問題而影響到腎功能、一個晚上要起床解尿2次以上……等,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6成藥物控制,4成手術治療
這些需要進一步治療的病患中,6成以上的病患使用藥物控制即可,3到4成需要手術治療。臨床常用的治療是透過內視鏡經尿道進入到體內手術的電刀刮除手術,手術需要技巧性,執行手術的醫師必須最好熟悉內視鏡的使用,由於流血量較多,需要住院4天左右。
另外還有雷射汽化手術,是近2~3年才引進到國內的新手術,健保沒有給付,要自費15萬元,術後導尿管置放只要放1天,住院1~2天,手術血流量較少。
要提醒的是,用電刀刮除時,可將病患刮除掉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約有5~10%的切片可能會發現有癌細胞病變問題,後者因為組織被雷射熱能汽化,就無法進行進一步的病理檢查了。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郭漢崇表示,3年前他曾將肉毒桿菌素應用到攝護腺肥大病患的治療上,迄今共收20名病患。醫療人員是透過內視鏡經由尿道進行注射,或是在超音波的指引下從男性的會陰部注射到攝護腺,1次注射200單位,比一般除皺注射治療如魚尾紋約50單位,抬頭紋約100單位等劑量還高。
病患注射後3個月,平均可縮小20%,這些病患中,成效最好的可縮小原本的50%,少則有10%,相當於用藥後1~3年才可以達到的效果。不過,由於肉毒桿菌素的作用只有6個月,這些病患在肉毒桿菌素藥效消失後,雖然攝護腺肥大的情況又回復了,但體積大小比注射前縮小。
目前健保還沒有核可給付,想以肉毒桿菌素進行攝護腺肥大治療者,需要自費2萬元左右,依郭漢崇的經驗,病患在進行肉毒桿菌素注射後,尚未看到不良的副作用,他說,連局部紅腫現象都沒有看到。
目前醫界對於肉毒桿菌素在攝護腺的作用機轉還不是很清楚,近兩年來,總共才三篇文章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兩篇是國內的報告,一篇則是義大利的研究。在國內,由於肉毒桿菌素用在攝護腺的治療上仍是在適應症之外的使用範圍,衛生署尚未核可使用在攝護腺肥大的治療上,該院打算明年結合全球的醫學中心一起展開臨床試驗。

手術治療的新發展
崔克宏表示,不管是雷射或是肉毒桿菌素的治療,都是因為擔心刮除手術可能會引發的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礙、逆行性射精、手術流血、尿道變狹窄等,以及病患因為心肺功能變差無法手術,而衍生的另外選擇性治療,不管結果如何,臨床上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內視鏡電刀刮除術。
據統計,內視鏡電刀刮除術術後出現副作用的機率為18%。他說,過去長庚曾引進標榜不用開刀住院的微波治療,但因治療效果不大,且要自費5~6萬元,該項治療已經停擺。另外尚有一種經尿道內視鏡攝護腺擴張術及支架撐開術,在攝護腺口置放鈦金屬支架的治療,利用撐開攝護腺和尿道間的開口,達到方面排尿的目的,但效果仍有限,該院只用在心肺功能有問題,不適合麻醉及開刀的病人身上,目前選擇此項治療之病人不到10人,平均年齡為70歲。
在攝護腺肥大症的防治上,崔克宏說,應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應戒菸酒,因為菸酒會促使攝護腺組織的發炎及充血;多運動,特別是凱格爾運動可強化骨盆腔的肌肉群強度,有助膀胱排出尿液時的品質;另外,歐美國家有業者將南瓜子萃取物製成如維他命錠劑般,每天服用,或是多吃南瓜子食品,對於攝護腺肥大的預防也有幫助。

【常春雜誌第273期】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為什麼有些孩子發燒會抽搐?(熱痙攣)

除了癲癇的患者,容易在發燒時引起痙攣發作外,非癲癇患者的小朋友,約有百分之五容易在發燒時出現抽搐。發燒引起的熱痙攣有幾個特點:
1. 年齡在五、六歲以下,這些小朋友體溫調節中樞較慢成熟,容易在很短時間內,體溫急速上升而引起抽搐。除了癲癇患者外,五、六歲以後就不會再發生熱痙攣。
2. 熱痙攣患者半數只會發作一次,其他則可能多於一次。可能有家族病史。
3. 發作時間短暫,多數少於五分鐘,抽搐結束可能有一段睡眠,清醒後通常精神不受影響。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
4. 通常為兩側對稱性抽搐。
5. 因為體溫的上升無法預期,無法利用退燒藥物即可預防發作。幸好絕大多數完全康復,除非極特殊案例,否則不必長時間服用抗抽搐藥物。 另外有極少數是因為腦部發炎等疾病引起抽搐,可能會發作時間長、不對稱發作(眼睛歪向一邊、單邊手或腳抽動),並會伴隨有嗜睡等精神不好現象。

小孩發生抽搐時,要把牙齒扳開嗎?
1. 不需要。因為怕小孩咬到舌頭,很多家長都會用物品甚至手指扳開牙齒,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小孩的口腔、大人的手指)其實抽搐時,舌頭是內縮的,一般是不會咬到的。除非真的看到舌頭被咬住,才用物品將牙齒扳開(不是用手指)。另外如果有嘔吐物,也需要挖出來以免嗆到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
2. 一般抽搐(熱痙攣或癲癇),大部分都短於五分鐘,會自動停止,並不需要作任何處置。只要注意呼吸道通暢,如有阻塞物必須取出。如果抽搐無法停止,則必須藉助藥物,此時應該送醫,所有捏人中、掐手指等不人道動作皆無濟於事。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無辜的子宮」: 談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

  基隆長庚醫院 婦產科 金宏諺 醫師李女士,45歲,由精神科轉診到我的門診。因為病人常常抱怨”腹痛〃而且一直感覺有東西要掉出陰道”,可是幾年下來始終找不到病因。李女士從婚前就有痛經的病史,直到結婚後才敢到婦產科求診。一開始以”子宮內膜異位症”方式治療,往後也因吃藥無效而接受腹腔鏡手術,可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生過兩個寶寶後情況更嚴重,除了腹痛,連頻尿、解小便困難的症狀都跑出來了。從此,李女士不單兜轉於各醫院的婦產科,還得時時光顧泌尿科。由於接連被診斷為”子宮發炎”及”膀胱發炎”,夫妻因此互相猜疑而感情日趨淡薄。五年前,終於下定決心將子宮切除以斷絕”病根”。可是,子宮切除後,腹痛卻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嚴重。幾乎一年到頭的悶痛, 除了三不五十的急速發作外,整天因為頻尿現象而與廁所為伍。李女士終日喊著”持續的下墜感”、”一直有東西從陰道掉出來”。到最後,在遍訪群醫找不到任何脫垂證據後,家人只能以”精神問題”看待她而求助精神科。類似的病史經常在我的門診間上演。其實真正疼痛的禍首不是子宮,而是子宮陰道旁邊的韌帶和肌肉。
一般而言, 婦女有超過六個月的骨盆區疼痛, 我們統稱「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當然其中不單只有來自子宮的疼痛, 而且還包含了膀胱、腸子, 以及週圍的肌肉、關節和神經。由於個各臟器分屬不同的臨床科別,反而變成「三不管地帶」;加上有個特別私密的女性生殖器官在此,因此婦產科的問題常成為最大嫌疑犯。尤其是子宮有個肌瘤或陰道分泌物較多的婦女¸子宮往往被視為頭號禍根。也因為除了腹痛,該骨盆肌肉疼痛的臨床表現常合併許多泌尿症狀,諸如: 頻尿及解尿困難;因此什麼「子宮壓迫膀胱」、「子宮下垂壓到尿道」…等等的說法紛紛出籠。不幸的是這一類「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不是傳統婦產科或泌尿科的執業範圍, 在找不到真正的病源時,「無辜的子宮」常常就這麼被犧牲了。可是因為真正的病根還在,所以疼痛依然存在。近年來,隨著「婦女泌尿專科」的成立及觀念的普及, 「慢性骨盆腔疼痛症」的診斷及治療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對骨盆肌肉所引起的疼痛還是相當棘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種「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對大多數醫護人員仍是非常陌生的病症,因而常被誤判。根據年前的統計, 美國每年子宮切除的原因有十分之一是因為「慢性骨盆腔疼痛症」;但沒有資料顯示是否這些婦女拿掉子宮後能夠解決疼痛?畢竟「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的禍首在子宮陰道旁的肌肉韌帶而不在子宮。其次,它位於骨盆腔深部,除了依靠藥物止痛,很難使用諸如:熱敷、電療或推拿按摩等復健方式來治療;這又使得治療效果方式非常受限。由於造成「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的原因至今不確定, 因此醫界尚未提出有效的預防方法。
總之,因為認知不足加上診斷及治療的困難,使得「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至今仍困擾著成百上千的婦女。當然最無辜的還是被手術拿掉的子宮;甚至於被長期誤以為「骨盆腔發炎」而影響的夫妻關係。本人鑽研該類疾病多年,正確的診斷加上密集的藥物治療仍嘉惠了許多基隆地區的病人。而更新更有效的技術也不斷的被研發出來,相信不久的將來「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症」的治療一定會獲得決定性的克服。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認識豬流感

甚麼是豬流感?
豬流感原是一種於豬隻中感染的疾病,屬於A型流感病毒,常見病毒為H1N1、H1N2、H3N1與H3N2。美國疾管局資料顯示,美國以前即曾有人類感染豬流感之病例,但台灣未曾有豬流感病例。目前墨西哥與美國爆發的豬流感疫情,即為H1N1病毒所引起,但目前對此種結合豬流感、人類流感的新病毒型所知不多。

人類會感染豬流感嗎?
豬流感病毒通常不會感染人類,但可能豬隻感染豬流感後,與禽流感或人流感之病毒基因混合重組,人類可能在接觸感染的豬隻或身處受豬流感污染的環境之下感染豬流感後,由人傳人的方式引發流行,但目前對於豬流感傳染力的強度仍未確定。

流感傳染方式:
豬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在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

人類罹患豬流感會出現哪些徵狀?
豬流感症狀與流感類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勞,有些病例出現腹瀉、嘔吐症狀,部分病例出現眼睛發紅、頭痛和流鼻涕等症狀。

如何確定是否感染豬流感?
以症狀研判無法判定是否感染豬流感,需採取檢體化驗始可確認。若您有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及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如何預防豬流感?
一般民眾: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維持良好個人衛生、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戴口罩、並與遭感染者保持1公尺以上安全距離。具呼吸道症狀民眾:停止上班上課在家休息、戴口罩、咳嗽時用衛生紙遮口鼻並丟入垃圾桶、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之後要洗手、儘可能與別人距離保持1公尺以上。

接種流感疫苗可以預防豬流感嗎?
目前只有豬專用的豬流感疫苗,而無人類使用的疫苗,人類流感疫苗對於豬流感是否能提供保護是未知的,目前WHO與相關專業機構尚在研議是否將季節性流感疫苗用於預防豬流感,但是流感疫苗仍然是目前預防季節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豬流感有沒有治療藥物
目前克流感(Tamiflu)及瑞樂沙(Relenza)可用於治療豬流感,但使用藥物前仍應由醫師評估。

豬流感致死率為多少?
由於豬流感在美、墨兩國的致死率大不同,墨國疫情遠比美國嚴重(墨西哥致死率約6.0%-7.0%),WHO衛生專家仍在持續觀察,目前仍將全球流感警戒等級維持在第三級,視狀況決定是否提升至第四級。

吃豬肉會感染豬流感嗎?
不會。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只要是經過妥善處理與烹調的豬肉,食用上並無安全疑慮。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新型豬流感病毒及一般流感病毒簡介

●屬於A型H1N1流感病毒。
●新流感病毒帶的DNA屬於禽類、豬與人類病毒所特有,包括歐亞豬病毒的成分。
●流感病毒會持續突變,也能在基因重組過程中交換DNA。大多數動物會得流感,但病毒很少從某個物種傳給另一個物種。
●從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間,已有12件人類感染豬流感的病例被證實,除1人外,其餘均曾接觸到豬。
●新型流感開始感染人及取得人傳人的能力時,就會引發大流行。上一次大流行發生在1968年,造成約100萬人喪生。
整理:編譯羅彥傑 資料來源:路透自由時報98.4.25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算一算!您有幾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據衛生署近年來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病變和高血壓等,也都在十大死因之列,且無論是標準化死亡率或相關醫療總花費皆高出惡性腫瘤,代謝症候群患者聚集數種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於一身,如血脂異常、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與腹部肥胖,增加了糖尿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率,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代謝症候群的形成機制並未完全釐清,然而,一般認為胰島素阻抗是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所有徵狀間的共同連結因子,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來自於它與第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子具高度關聯性,部份研究指出,患有代謝症候群之非糖尿病患者日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正常人增加4 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則增加30%。
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疾病發生前的症候群聚現象,可透過適合個人的健康飲食、足夠的運動、體重控制,等必要的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進展為慢性疾病;除了透過衛生教育增加認知、改變態度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能落實於生活中;但是飲食與運動行為的改變及維持,除了個人的毅力之外,還需要良好的支持系統。飲食是個別性,一個健康人可以透過團體性營養衛教,調整日常飲食,但大部份的疾病患者則需要個別的諮詢,代謝症候群患者亦然,而阻斷代謝症候群患者成為慢性病罹患者,有著相當大的價值。
衛生署於2006 年訂定代謝症候群中文名稱,並研訂臨床診斷準
則,且對部分指標做了修正,目前台灣的診斷標準如下:
(一)腹部肥胖:
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 ≧80 cm
(二)血壓上升:
血壓值≧130/85 mmHg
(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
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 (四)空腹血糖值上升: 空腹血糖濃度≧100 mg/dl (五)三酸甘油酯上升: 三酸甘油酯濃度≧150 mg/dl 以上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率逐年下降,體重在不知不覺中逐年上升,伴隨而來是代謝症候群發生,若是體重減輕則代謝症候群者有回轉的機會。 苗栗縣衛生局預定於苗栗市、竹南鎮、通霄鎮、苑裡鎮、銅鑼鄉、公館鄉、造橋鄉衛生所,成立衛教團體,除了苑裡鎮之外,每個衛生所,藉由測量腰圍、血壓,及抽血檢驗空腹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篩選高危險群個案,招收10~12名18-65歲代謝症候群民眾,聘請合格營養師,進行每週一次,為期三個月的衛生教育、與個別飲食諮詢活動,歡迎有意願者或機關團體與上述衛生所聯繫。算一算您有幾項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如何預防食用植物中天然毒素引起之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除細菌性污染及毒性物質中毒外,還有很多植物本身含有之天然毒素,而這些也是平日常見的食物,民眾如大量進食這些有毒植物或未經妥善處理即食用這些植物,可能會引致食物中毒,危害健康。
含天然毒素常見的蔬果有:例如青豆、紅腰豆、白腰豆中的植物血球凝集素;北杏、竹筍、木薯和亞麻籽所含的氰甙;馬鈴薯中的甙生物鹼及野生菇類中的毒蕈等。
食用天然植物毒素引致之食物中毒症狀:如生物鹼中毒會出現腸胃不適,腹瀉、嘔吐、嚴重腹痛、昏睡、反應冷淡、思維混亂、疲乏和視力模糊,繼而失去意識,有些甚至死亡;植物血球凝集素中毒會出現胃痛、嘔吐、腹瀉、紅血球凝集;氰化物中毒有呼吸急速、血壓下降、脈搏急速、暈眩、頭痛、胃痛、嘔吐、腹瀉、精神錯亂、神情呆滯、發紺伴有顫搐和間歇性抽搐,繼而陷入長期昏迷之症狀;另外銀杏的果實(白果)含多種植物毒素食用後也會有嘔吐、煩躁、持續或陣攣性抽搐等典型症狀。
如何避免因食用這些植物所引起中毒之方法:例如把含有氰甙毒素的食用植物切成小塊後用沸水烹煮,可降低氰化物含量,採用乾燥加熱方式或很少水份烹煮含有氰甙的植物,則須小心選擇和控制進食的份量,因有一些種類的天然毒素經過一般的配製和烹煮過程毒素仍維持不變,民眾須特別小心。
台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不購買及食用已發芽、變綠、或腐爛的馬鈴薯,因為烹煮方法不能除去甙生物鹼,也請勿在野外採摘不適合人食用的有毒野生菇類。食用含天然毒素的植物會引致食物中毒,視多個因素而定,如個人易感性和吸收程度、烹煮方法,以及植物的毒素含量,(特別是兒童和老年人)應限制進食含天然毒素食用植物的份量,並採取減低毒素含量的安全方法配製這些食物,才可安心食用。
新聞發布單位:食品藥物檢驗科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認識腸病毒

1. 腸病毒種類:腸病毒包括小兒麻痺病毒3種、克沙奇病毒A型23種、克沙奇病毒B型6種、伊科病毒31種,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68~71型。共67種。
2. 感染腸病毒可否免疫?感染每一種病毒之後,除了免疫力不全者外,都會產生足夠的抗體而免疫。只是種類繁多,除了幾種近似的類型有交錯保護作用外,還是會感染其他類型。在台灣一年到頭都有腸病毒患者,四至十月患者較多,通常六月和九月各有一個高峰,中間因為暑假的緣故,患者較少。幾乎每個人從小不停的感染各種腸病毒,台灣成人大概都有三四十種以上腸病毒抗體。
3. 長水泡才是腸病毒?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是無症狀感染,或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的發熱症狀;少數會出現與玫瑰疹相似的皮疹。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等亦不少見,以前常說夏天吃到生冷不潔食物,所以腹痛嘔吐腹瀉,其實部分就是腸病毒作怪。這其中少數會有劇烈頭痛、頸部僵硬等無菌性腦膜炎症狀,大多數幾天後完全康復,少有後遺症。只有十來種病毒可能出現咽峽炎(喉咽部長水泡),而手足口病則只有克沙奇A16及腸病毒七十一型等少數病毒才會引起。一般人一輩子會得過一至數次不等的咽峽炎,手足口病則大多只得過一次。相近的幾種腸病毒,抗體會有交錯保護作用,所以後幾次感染症狀較輕微,甚至沒有水泡出現。夏天感冒有很多是腸病毒所引起,近來家長常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是不是腸病毒?」除非是咽峽炎或手足口病,否則只能說不能確定;而且口內水泡可以在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出現,這時家長常常就以為醫師誤疹。
4. 三歲以下是高危險群?腸病毒重症患者較多見於三歲以下,目前能確定的是三、四個月以下嬰兒免疫系統發展尚未成熟,有較高可能性出現重症。大於四個月、三歲以下重症患者,無法單純用年齡來解釋,可能原因:(1)特異體質,身體分子結構作為受器,恰巧適合腸病毒入侵,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會死於一般輕微的感染;(2)接受病毒量較多,因為他們通常在家裡受感染,接觸密切且時間較長;(3)缺少其他類型腸病毒抗體的交錯保護作用。
『腸病毒患兒出現以下症狀應趕快送醫?』
「感染腸病毒幼兒,如有疑似症狀,包括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應盡速就醫。」
以上一段話是衛生署新聞稿,我們在媒體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當然是對的,可是反覆強調下可能導致誤解:以為是腸病毒才有的特殊症狀而必須送醫。難道一個孩子雖然沒有感染腸病毒,突然抽搐、昏迷,就不必送醫?其實這是任何疾病,病情危急都會出現的現象(只有肌躍型抽搐較少出現在其他疾病),而且腸病毒出現的機會也沒有特別高。應該說,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不管原來有沒有生病,出現上述狀況,都必須緊急送醫。這就是我常常說的:「沒有發燒的時候,精神仍然不好,就要小心」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洋蔥的好處


作者 /鄭慧文(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

【洋蔥比骨質酥鬆症的藥有效】權威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洋蔥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洋蔥預防骨質流失的效果,甚至比骨質疏鬆症治療藥「calcitonin」還要好。研究人員讓雄性大白鼠每天吃一公克乾洋蔥,連續四週後,公白鼠的骨質平均增加了13..5-18%。另一組實驗則發現,讓大白鼠食用含有洋蔥的混合蔬菜,也能夠減少骨質流失問題。第三組實驗則是讓摘除卵巢的雌性大白鼠每天吃1.5公克的洋蔥,結果骨質流失的速率減少了25%。更值得注意的是,洋蔥的保健功效在短短12小時 內就看得到了。研究人員認為,洋蔥的效果可能來自於「預防骨質流失」,因此想要利用洋蔥保健的人,每天可能要吃上200-300公克(10盎司)的洋蔥,才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醫食同源,在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很多蔬菜水果都具有藥物般的療效;像西餐裡少不了的配菜洋蔥,它對身體的好處簡直超乎想像。洋蔥炒蛋,或洋蔥炒牛肉,都是美味無比的健康菜;而洋蔥還可以用來生吃或榨汁喝,根據醫學實驗,它更能發揮多種神奇療效。

【洋蔥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據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平均可增加心臟病人約30%的HDL含量(HDL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種術Q認為有助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膽固醇,也是一種的好的膽固醇。)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以保護心臟,這原是個民間偏方,克多博士在自己的診所裡對病人進行實驗,證明洋蔥確有提升好膽固醇的療效,不過洋蔥煮得越熟,越不具效果。

【洋蔥可以分解脂肪】克多博士讓診所裡的心臟病人每天吃洋蔥,結果發現洋蔥裡所含的化合物也能阻止血小板凝結,並加速血液凝塊溶解。所以,當你享用高脂肪食物時,最好能搭配些許洋蔥,將有助於抵銷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凝塊;所以說牛排通常搭配洋蔥一起吃,是很有道理?

【洋蔥可以預防胃癌】洋蔥和大蒜、大蔥、韭菜這些蔥屬蔬菜,因含有抗癌的化學物質,據研究人員在中國山東省一個胃癌罹 患率很高的地方所做研究發現,當洋蔥吃得越多,得胃癌的機率就越低。

【洋蔥可以對抗哮喘】洋蔥含有至少三種抗發炎的天然化學物質,可以治療哮喘。由於洋蔥可以抑制組織胺的動,而組織胺正是一種會引起哮喘過敏症狀的化學物質;據德國的研究,洋蔥可以使哮喘的發作機率降低一半左右。

【洋蔥可以治療糖尿病】很久以前,洋蔥就被用來治療糖尿病,到F現代,醫學也證明洋蔥確實能夠降血糖而且不論生食或熟食,都同樣有效果。原來洋蔥裡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類似常用的口服降血糖劑甲磺丁胺,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

【洋蔥可以防治失眠】洋蔥的妙用還不止上述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洋蔥還可用來防治失眠:將切碎的洋蔥 放置於枕邊,洋蔥特有的刺激成分,會發揮鎮靜神經、誘人入眠的神奇功效。

【洋蔥可以防治鼻塞】感冒的時候,喝加了洋蔥的熱味 噌湯,很快就可發汗退燒。如果鼻塞,以一小片洋蔥抵住鼻孔,洋蔥的刺激氣味,會促使鼻子瞬間暢通起來。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三低一高 天天五蔬果 健康一整年

農曆春節九天假期過去了,期間不少民眾因身心放鬆不免大魚大肉,加上年節應景的餅乾、糖果造成飲食嚴重不均衡,過了年也長了腰圍。衛生局表示,延續年節的喜悅,慶祝過後,民眾飲食應回歸健康烹調,遵守「三低一高」、「天天5蔬果」、適量飲食及足夠運動等原則,才能擺脫「大肚男」,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久久。今年農曆新年假期長達九天,平日忙碌的上班族規畫出國、赴廈門旅遊舒展身心;只是金門過年期間拜拜祭祀大魚大肉,親友齊聚一堂歡慶新年難免吃吃喝喝,再加上糖果、餅乾等年節食品,不少人春節過了也增加健康的負擔,成了大肚婆和大肚男,也引發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對此,衛生局表示,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民眾平日飲食即已提供過高熱量,又普遍運動量不足,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痛風、代謝症候群等與飲食相關疾患居高不下,又每逢年節,豐盛誘人的美食,往往導致健康的負擔、疾病的惡化;民眾在年節期間即應做好年節飲食控制;並且在年節過後,在延續年節的喜悅氣氛下,飲食應以「三低一高」、「天天5蔬果」等健康飲食為首選,配合足夠的運動,才能健康無負擔。衛生局局長陳天順也表示,過年期間民眾大宴小酌不斷,餐餐大魚、大肉,加上糖果、餅乾、零食,導致飲食「三高一低(高油、高鹽、高熱量、低纖維)」嚴重不均衡,腰圍與體重在過年期間不知不覺向上飆升,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健康烹調飲食習慣,採購方便、營養價值高的食材如當令蔬菜等,並且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之「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原則。陳天順也說明指出,除了飲食遵守三低一高外,民眾平日即應養成天天五蔬果之健康飲食習慣,每天要吃三份蔬菜、二份水果等,並且配合足夠適量的運動,增加身體代謝,才能告別代謝症候群,健康久久。陳天順也表示,年節過後,建議民眾維持少油炸、油煎之烹煮方式,改以蒸、煮、汆燙、涼拌等「少油煙、減油脂」的烹調方法,「煮」出全家人的健康,尤其,對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慢性病患者而言,除了年節飲食要格外注意外,於平日生活飲食更要留意,不過量、忌吃太鹹、太油、太濃等食品,以免加重病情。特別是,火鍋等湯類會越煮越濃,溶出的普林也越多,是痛風病患大忌,三高及高尿酸患者應特別留意。衛生局副局長李金治也表示,金門拜拜習俗盛行,民眾於年節過後除應留意年節食品的保鮮及衛生安全,平日準備食材更應以新鮮食物代替加工品,避免攝取過多的油脂和鹽分;選購食品不貪多,適量選購營養價值高之食材,於期限內食用完畢才能保證食品衛生安全。天天蔬菜水果,攝取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一整年。衛生局也表示,健康飲食習慣有待民眾自平日生活中做起,落實「三低一高」、「天天5蔬果」、飲食多樣化之原則,此外,適度的運動和休閒活動不可少,如此,才能健健康康無「腹」擔,樂活一整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