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糖糖危機-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之預防與治療(一)

2008年國人十大主要死因,糖尿病排名第五位,而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第三的腦血管疾病、第十的腎炎、腎徵症候群及腎性病變,都與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有部份關聯。事實上台灣糖尿病潛在罹病數約達100萬,隨著高油高脂飲食型態及肥胖人口增加,糖尿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快速攀升,且第2型糖尿病發病年齡亦有年輕化趨勢。
一、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機轉,筆者常以口語化方式向病患解釋,整個胰臟ß細胞就很像一座生產胰島素鑰匙的工廠,我們每天攝取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周邊器官細胞利用,維持我們身體器官組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葡萄糖從血管要傳送到周邊細胞,中間還隔著一道門鎖,必須要透過胰島素這把鑰匙插到門鎖孔,把運送葡萄糖的通道打開,葡萄糖才能順利從血管轉移到周邊利用。有些人胰臟ß細胞工廠罷工了,只能生產少量胰島素鑰匙,或完全不生產周邊細胞的門鎖無法順利開啓,結果大量葡萄糖無法運送至周邊細胞,堆積在血管中,便形成高血糖;部份患者在糖尿病初期,胰島素鑰匙的生產是沒問題的,但因為高熱量醣脂飲食習慣,易分解形成過量游離脂肪酸及葡萄糖,促進過量脂肪被製造儲存,並增加體內三酸甘油脂生合成,過多的三酸甘油脂代謝物,會封閉周邊細胞膜表面胰島素接受體(鎖孔),使胰島素鑰匙無法接合,此時即使胰島素分泌正常,葡萄糖運輸通道仍受阻,這就是所謂的周邊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遺傳缺陷,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幾乎沒有,體內胰島素濃度極低,故只能靠體外注射胰島素,維持葡萄糖運輸與利用,此類病人約佔糖尿病患總數2~3%;第二型糖尿病佔多數(約95%),主要致病原因起始於飲食及生活作息異常,導致周邊胰島素阻抗,長期失衡結果,罹病初期體內會一直維時著高濃度的胰島素,胰臟ß細胞日夜持續分泌高量胰島素的結果,進一步加速胰臟ß細胞衰竭,自我製造胰島素的能力越來越差,因此重度第二型糖尿病人,與第一型糖尿病相似,幾乎只能靠體外注射胰島素,來維持體內葡萄糖運輸與利用。另外部分原因可能受內分泌荷爾蒙失調、生病、或長期服用某些(如類固醇)藥物的影響,使得體內升糖及降糖激素間的調控平衡機制受到破壞。

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經兩次抽血監測,空腹血糖值(FPG)大於126mg/dL,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可確診為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6mg/dL之間,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值介於140~200mg/dL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受不良,此時積極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維持規律作息與生活,有機會阻絕葡萄糖耐受不良症發展至糖尿病。診斷兒童和孕婦糖尿病,空腹血糖是首選的測試,糖化血色素可作為輔助參考,因嚴重貧血,失血均易影響糖化血色素的準確性,糖尿病診斷目前不建議使用糖化血色素數值。使用75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篩選糖尿病前期和無症狀第2型糖尿病患,應該以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5kg/m2)且至少有一個以上額外的風險因素之成人,測試應該從45歲開始,如結果正常(二小時血漿葡萄糖濃度≥140mg/dL),則至少在3年間,應進行重複測試。
參考資料
1. Gareth Williams, John C. Pickup. Handbook of Diabetes, 3rd Edition. 2004.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30(suppl 1)S4~S41
3. A ceriello and Colagiuri.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Diabet Med. 2008:25(10):1151-1156.
4.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a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Philadelphla, Saunders, 2003:1427-1483.
5.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06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
6. 許惠恆、李碧雲、汪宜靜等,糖尿病衛教系列指導單張_認識糖尿病系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2009.
8. Nathan DM, et al. The ADA and EASD released a new consensus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8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193-203.
9. Ray KK, Seshasai SR, Wijesuriya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n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09;373:1765-72.
10. Mazzone T. Hyperglyca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eta picture. Lancet 2009;373: 1737-38
(作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642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