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正式發表的衛生統計報表資料顯示,民國93年口腔癌已上升至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更是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在台灣的口腔癌病人當中,90%皆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屬於口腔癌前病變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患,更高達100%皆是嚼檳榔者。嚼食檳榔所導致的口腔病變包括:唇形、面容外觀的改變、牙齒的變化、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一.唇形、面容外觀的改變
長期嚼食檳榔會造成嘴唇紅色的部分變小、內翻且失去光澤;且堅硬多纖維的檳榔,更會使咀嚼肌肉發達,而造成下顎角兩側趨向直角化。
二.牙齒的變化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染色,其長時間造成牙齒的磨損、消耗,更是永久的傷害。
三.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口腔黏膜受到檳榔塊的機械化刺激及化學性刺激,先產生口腔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症、紅斑症、斑狀白斑症、上皮變異與原位癌、疣狀增生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等;再產生口腔癌病變,包括:疣狀癌及鱗狀細胞癌。
白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白色斑塊,表面平坦或稍突出,不能以擦拭的方式將其除去,好發於頰黏膜、黏膜頰側轉摺、齒槽黏膜及牙齦等位置,也正是患者嚼食檳榔過程中,將檳榔放置的位置。
紅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均勻、瀰漫、界線清楚、表面絨毛狀且柔軟的紅色斑塊。
斑狀白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粒狀紅色斑塊混雜的小白斑,亦稱紅白斑,與紅斑症有相似的組織病理變化,其危險性亦與紅斑症相似,比白斑症更危險,是更具惡性的口腔黏膜病變。
上皮變異與原位癌
臨床上多以紅斑症或斑狀白斑症呈現,小部分呈現白斑症。若整層上皮層充滿變異上皮細胞,則為原位癌,表示上皮細胞已完全癌化。
疣狀增生
是口腔黏膜有向外突出且表面呈疣狀之腫瘤,好發於雙頰黏膜,全部患者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
是口腔黏膜變白、僵硬、出現纖維帶,以致張口、說話、咀嚼、吞嚥困難。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好發於頰黏膜、軟硬顎、臼齒後區、唇黏膜及舌部,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疣狀癌
是口腔黏膜上有一大片往外突出、表面呈疣狀或乳頭瘤狀之腫塊,好發於頰黏膜、牙齦、及齒槽黏膜、顎、唇及舌部。
鱗狀細胞癌
是口腔黏膜上有不痛、菜花狀突出之腫塊,或像火山口狀帶有硬塊之潰瘍,腫瘤邊緣常有硬結,顯示腫瘤已侵犯至周圍組織。鱗狀細胞癌患者有80%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有時是單一發生於口腔內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有時多種病變發生於同一患者口腔當中,或相關病變前後連續發生於同一位置;或是口腔中一處病變切除後,經過一段時間再發生於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產生相同病變或不同病變。
資料來源: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